
敢于决死的人。《后汉书·坚鐔传》:“ 鐔 乃引军赴 宛 ,选敢死士夜自登城,斩关而入。”《北史·李贤传》:“ 贤 率敢死士一战败之。”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 楼兰 今不还。”
“敢死士”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敢于冒死执行任务的勇士,常见于军事或高危行动场景。以下从定义、历史应用及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敢死士”指不畏牺牲、勇于决死的战士。该词由“敢死”(敢于赴死)和“士”(武士、士兵)组成,强调勇气与决绝。例如,《宋史·王审琦传》记载“审琦率敢死士数千人拔其水砦”,即描述其带领勇士突袭敌方据点。
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在宋代,“敢战士”一词与“敢死士”含义相近,指民间招募的非正规精锐,类似特种部队。这类战士需具备高超作战技能,常用于对抗骑兵等关键战役。
军事行动中的角色
史书中多次提到敢死士参与关键战役,如《后汉书》记载坚镡“选敢死士夜自登城”突袭宛城,以及《北史》中李贤率敢死士击败敌军,均凸显其执行高风险任务的作用。
文学与诗歌中的意象
清代黄遵宪在《冯将军歌》中写道“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楼兰今不还”,借敢死士象征忠勇与家国情怀。
敢死士的记载多见于正史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以少数精锐改变战局的策略。此类战士往往由将领亲自选拔或培养,体现了个人武勇与集体战术的结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战例或不同朝代的使用差异,可参考《后汉书》《宋史》等文献原文,或查阅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