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冰床 ”。1.凉床。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敬想足下藏形月府,遁跡冰床,披 庄子 之七篇,逍遥物外;玩 老聃 之两卷,恍惚怀中。”
2.雪初下时地上所结之冰。因上面积雪,故称。 北周 庾信 《寒园即目》诗:“雪花深数尺,冰牀厚尺餘。” 清 钱谦益 《题僧卷》诗:“雪被冰牀云水隈,死关生断不曾开。”
3.冰上交通工具,俗称冰排子,用人推、拉,或床上人以竿撑之,使滑行。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水关》:“冬水坚冻,一人挽木小兜,驱如衢,曰冰床。”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拖床》:“冬至以后,水泽腹坚,则 十刹海 、护城河、 二闸 等处皆有冰牀。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红楼梦》第五六回:“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牀,一应粗重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 孙犁 《白洋淀纪事·嘱咐》:“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 水生 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
冰牀(bīng chuá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冬季在冰面上使用的交通工具,即冰上滑行的载人木床或木筏,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冰橇或雪橇。以下是详细释义:
字形结构
二字组合指“冰上使用的载具”,属偏正结构。
读音与异体
交通工具属性
冰牀盛行于北方寒冷地区,以木板或竹筏制成,底部平整光滑,依靠人力推拉或撑杆滑行于冰面,常见于宋明清时期的文献。例如:
《宋史·舆服志》载:“寒冬河冻,以木牀载人行冰上,日行数十里。”
实用场景
《清稗类钞·风俗类》:
“京师冬月,河水合冻,有以木牀置冰上,一人挽之,其行如飞,谓之冰牀。”
《燕京岁时记》(清代富察敦崇):
“冬至后,水泽腹坚,则十刹海、护城河等处皆有冰牀……可坐数人,行冰如飞。”
现代汉语中,“冰牀”一词已罕用,被“冰橇”“雪橇”等替代,仅存于方言或历史文献。其概念可归类为: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辞书及古籍):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文献名称,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冰牀”中的“牀”是“床”的异体字,因此“冰牀”即“冰床”。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有以下含义:
冰上交通工具
多见于北方冬季,指一种可在结冰河面滑行的简易载具,通常由木板或金属框架制成,底部有滑行装置,用撑杆推动前进。这种工具在冰雪覆盖地区曾是传统运输方式,类似雪橇但专用于冰面。
冰川地貌术语
地质学中可指冰川底部与基岩接触的界面,即“冰床”(glacial bed),是研究冰川运动与侵蚀作用的重要概念。例如冰川移动时,底部岩石因摩擦形成冰床地貌。
文学修辞意象
诗歌或文学作品中可能象征寒冷、孤寂的环境,如“卧冰床”比喻极寒条件下的艰苦生活,或营造清冷意境(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分析)。
由于未检索到具体文献或方言用例,以上解释基于词义拆分和常见用法推测。若涉及专业领域(如地质学),建议查阅权威资料确认具体定义。
安胜爆花卞躁草戚産穑蝉啼承向宸筵鸱夷子冲喜春阁春化丹冥恩田抚抑公司公养工作者鳏寡孤惸哗众取宠鹄鸣山胡子拉碴交杯盏客邸课税阔颡梅萼懞懞民表明真内查外调偏倍譬诸魄蜍千金市骨巧夺天工丘城耆训热量三思而后行扇子沙汭盛名难副市楼手疏水落归漕台阁体绦鈎钿蝉土蠭土阆拖网唯阿危辞微熹武断专横相寻小铠小器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