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犯命令。《三国志·吴志·鲁肃传》“目使之去” 裴松之 注引《吴书》:“ 肃 欲与 羽 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 肃 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 刘备 负国,是非未决, 羽 亦何敢重欲干命!’”《明史·黄道周传》:“盖陛下有大君之实,而小人怀干命之心。”
"干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为冒犯、违抗命令或天命。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违抗命令
指不遵从上级或尊长的指令。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2卷,第1023页。
例句:《左传·宣公十二年》:"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今君命臣干命,臣不敢从。"(此处"干命"指违抗军令)
触犯天命
古代多指逆天而行,违背天意或自然法则。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415页。
例句:汉代典籍中常见"干命"与"逆天"并用,如"干命逆天,必受其咎"。
构词解析:
"干"本义为盾牌,引申为"冒犯"(如"干扰""干犯");"命"指命令、天命。组合后强调主动触犯权威性指令。
来源:《说文解字注》"干"字条(中华书局版)。
语境差异: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天命"词条。
《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
郑玄注"干命"为"逆上之命",强调其对抗尊卑秩序的性质。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第1865页。
《汉书·王莽传》:
"敢有干命乱纪者,投诸四裔",此处"干命"与"乱纪"并列,凸显对法度的破坏。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4120页。
该词属文言残留,当代仅见于历史研究或仿古文本。需注意其贬义色彩,如:"干命之举,终致败亡"(《资治通鉴》评语)。日常表达中可用"抗命""违令"替代。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抗命"词条。
注:以上文献来源均为权威出版物,电子版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数据库。
“干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违抗命令
源自古代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中鲁肃所言“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以及《明史》中“小人怀干命之心”。此处“干”意为触犯、违逆,“命”指上级指令,整体表示不服从或挑战权威。
不顾一切地拼命行事
现代用法中,“干命”可形容为达成目标而全力以赴,甚至不惜冒险,常用于表达对某人勇气的赞赏。
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词义,避免混淆。
安痊百益红毕方波斯人恻然城市化创用出产捶掠打冷战悼念打援玷翳东嵎斗杀斗筲穿窬蜚动丰邑讽籀附饰扶政附识敢勇告谢供状勾缝孤云野鹤憨虎虎鹤板书回和忽易坚营角袜计教酒端具君浚渠昆刀狼狗礼请六祖隆振緑珠井牧主内批捏定弄珠暖热平意软工四藩私谩特群天九牌文源阁渥沃闲花陷破校役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