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的意思、刚柔的详细解释
刚柔的解释
(1).阴阳。《易·繫辞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孔颖达 疏:“刚柔即阴阳也。”《淮南子·精神训》:“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高诱 注:“刚柔,阴阳也。”
(2).昼夜。《易·繫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孔颖达 疏:“昼则阳日照临,万物生而坚刚,是昼之象也。夜则阴润浸被,万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 汉 扬雄 《太玄·玄摛》:“以通璇璣之统,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刚柔之相干。” 范望 注:“刚柔,昼夜也。”
(3).强弱。《孙子·九地》:“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王晳 注:“刚柔,犹强弱也。”《西游记》第五三回:“咬牙争胜负,切齿定刚柔。”
(4).犹宽严。《三国演义》第七一回:“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
词语分解
- 刚的解释 刚 (剛) ā 硬,坚强,与“柔”相对:刚强。刚直。刚烈。刚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刚健。刚毅。刚决。刚正不阿(?)。刚愎自用。 恰好,恰巧:刚刚(.恰好;.才)。刚好。 才:刚才。刚来就走。 姓
- 柔的解释 柔 ó 植物初生而嫩:柔荑(初生嫩芽,喻女子 * 的手)。 软,不硬:柔软。柔韧。柔嫩。柔滑。 软弱,与“刚”相对:柔懦。柔弱。刚柔相济。 温和:柔顺。柔和。柔曼(柔和妩媚)。柔情。 刚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刚柔”是一个源自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内涵,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哲学层面的核心含义
-
阴阳对立统一
刚柔被视为阴阳的具体表现,刚属阳、柔属阴,两者相互作用推动万物变化。如《易经》提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强调刚柔的动态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昼夜交替象征
古人以“刚”代指白昼的阳刚之气,万物坚挺;以“柔”象征夜晚的阴柔之态,万物柔顺,如《易·繫辞上》所述“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二、具体应用领域
-
自然与器物属性
- 自然物中,“刚”指坚硬(如山石),“柔”指柔软(如水流)。
- 地理学中,山体刚硬但作用柔顺(稳固高耸),水体柔顺但作用刚硬(流淌不息),体现刚柔互含的特性。
-
个人品格与行为
- “刚”代表刚毅、果断,“柔”体现谦和、包容。理想人格强调刚柔并济,如刚强而不失温情,谦逊而不失原则。
-
社会治理与法律
执政或执法时,“刚”指严厉手段,“柔”指宽宥政策,需根据情境调和二者,如《孙子》提到“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三、延伸思想与影响
“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典型体现,强调矛盾双方的互补与平衡。例如:
- 邵雍将水火土石对应为“太柔、太刚、少柔、少刚”,类比人体结构(血、气、肌、骨),揭示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
- 在兵法、书法等领域,刚柔思想被用于策略制定与艺术表现,如刚劲笔法结合柔美布局。
以上解析综合了哲学经典、地理文献及社会应用,如需更深入探讨某一方面,可参考《易经》《淮南子》等原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刚柔(gāng róu)这个词是形容两种截然相反的性质或特征。下面是关于刚柔的各方面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刚:由干(gān)部首和冈(gāng)部组成,共有6画;
- 柔:由木(mù)部和句(gōu)部组成,共有9画。
来源:
刚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刚正中正,柔顺利光”一词。这个词在《易经》中传达了平衡和谐两种性质的重要性。
繁体:
刚柔的繁体字为「剛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刚柔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书写相似。
例句:
1. 在武术中,刚柔并济的训练能够使身体灵活又有力量。
2. 他在领导团队时表现得既刚断又柔和,赢得了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
组词:
刚强、柔软、刚烈、柔和等。
近义词:
刚猛、刚毅、刚硬、柔顺等。
反义词:
刚直、刚硬与柔软、柔顺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薄壮八音响苯环馛馛跛牂炒房撤酒抽考创世纪词学科大半拉岱山蹈和登眺斗胸断缣尺楮二方飞潜風塵之會干噎高翔远翥鴚鹅含春王皇慈江珠贱迹矫强骄亵经脉经痛拒虎进狼沮湿窟窦愧忿餽遗坤角儿兰盆冷瑟瑟怜哀灵阶六蜚勠力冒黩门廕绵里针木植拟注遣官谦让未遑奇杰亲谊绮室鳅海儒席三亩宅绅带事枢突然委委蛇蛇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