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汚瀦”。1.积水的洼地。 唐 薛能 《秋雨》诗:“有形皆霢霂,无地不污瀦。”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钱塘老僧》:“吾乡羣蛙之受钓,发端自汝。今污瀦所产,万计皆空,暴殄天物如此,将招业报。”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有的又跑到碧绿的汚潴边上去考察,就说水是色清而有臭。”
(2).即污池。古代一种严厉的刑罚。《晋书·刑法志》:“至於谋反大逆,临时捕之,或污瀦,或梟葅,夷其三族。”《宋书·二凶传·始兴王濬》:“毁 劭 东宫所住斋,污瀦其处。” 唐 陆贽 《论替换李楚琳状》:“按以典法,是宜污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楚府前后遭变》:“ 英燿 躬为大逆,恶踰 商臣 ,只宜污瀦其宫。”参见“ 污池 ”。
污潴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污”和“潴”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污”指浑浊不洁的水或液体,引申为脏秽、不洁净;“潴”本义为水积聚停留之处,后扩展指液体停滞的状态。两字组合后,“污潴”特指污水长期积聚形成的低洼区域,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环境脏乱的场景。例如《礼记·王制》郑玄注有“不使秽恶污潴”的表述,强调对污染水体的治理。
从构词法分析,“污潴”属于偏正结构复合词,中心语素“潴”表核心意义,限定语素“污”表性质特征。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潴之言积也,水所停曰潴”,印证了该词强调水体停滞的特性。现代环境科学领域常借用该词描述自然或人为形成的污染积水区,如《中国环境科学大辞典》将工业废水积聚区归类为“工业污潴”。
需注意的是,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专业文献或特定语境。同义词“污水塘”“臭水沟”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相关词组包括“污潴不流”(《汉书·沟洫志》)、“污潴泛溢”(《水经注·沔水》)等,均指向水体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
“污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其核心解释可分为以下两类:
自然地理含义
指积水的洼地或沼泽,常见于古籍描述自然景观。例如唐代薛能《秋雨》诗中的“无地不污瀦”,即形容雨水积聚成洼地。此处的“污”表示浑浊,“潴”指水停聚处,二字组合强调低洼积水状态。
刑罚制度含义
作为古代刑罚“污池”的别称,属极刑之一,用于处置谋反等重罪。如《晋书·刑法志》记载对谋反者“污瀦其处”,即毁其居所并夷灭三族。这类刑罚带有污辱性,通过破坏生存环境达到惩戒目的。
单字解析:
使用提示: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现代汉语已罕见。若需引用,需注意区分地理描述与刑罚背景的差异,避免混淆。
安家柏国并膀比屋可封灿烂炳焕传付纯正无邪赐见倒行逆施貂鼹底码断裳飞跑风里来雨里去風榻膏脣贩舌鼓鞉洪族黄花脂胡碴沍霜绞纷狡乱寖露稷穑崛出开敷靠边站窥避类感流匙聋哑症麦片妈拉巴子暝机蜜源拇战馁腹偶力排忧解难盘云七老会侵毁穷处娶亲爇鸡散序邵伯讼棠蜃风生像试杯厮皂琐故填门铁衣团保丸赤白违拗骁勇小游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