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的意思、方国的详细解释
方国的解释
(1).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诗·大雅·大明》:“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郑玄 笺:“方国,四方来附者。”《宋书·蛮夷传·师子国》:“四海之外,无往不伏,方国诸王,莫不遣信奉献,以表归德之诚。”
(2).泛指天下,国家。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惟皇天祐命烈祖,诞受方国。”
(3).指四方州郡。《后汉书·胡广传》:“臣等窃以为 广 在尚书,劬劳日久,后母年老,既蒙简照,宜试职千里,匡寧方国。 陈留 近郡。今太守任缺。 广 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 宋 苏轼 《赐新除翰林学士许将赴阙诏》:“出殿方国,则脩儒术以饰吏事;入备顾问,则酌民言以广上听。”
词语分解
- 方的解释 方 ā 四个角都是暗乃谋咝位蛄雒娑际侵苯撬谋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阶印保!邸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方根。平方。开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边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区,地域:地方。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网络扩展解释
“方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学术定义、历史演变及文献记载等角度综合解析:
一、学术定义与核心特征
-
早期国家形态
方国是由原始部落演变而来的政治实体,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高于部落的稳定独立政权,属于城邦式原始国家。苏秉琦提出,方国是继“古国”(早期城邦)之后更复杂的国家形式,代表红山文化等区域率先进入邦国阶段。
-
联合城邦制结构
商朝时期,方国与古国共同构成“方国联盟”,形成松散的联合政体。狭义指甲骨文中以“X方”命名的部落(如“鬼方”),广义涵盖所有与中原王朝并立的政权。
二、历史依据与文献来源
- 甲骨文记载
商代晚期殷墟甲骨卜辞频繁出现“X方”的称呼,如“羌方”“人方”,成为研究方国的主要依据。
- 术语起源
“方国”一词由清代学者孙怡让在《契文举例》中首次提出,源自《周易·既济》“方,国也”的释义。
三、与传统文献的关联与区别
- 早期文献中的含义
《诗经·大明》等古籍中,“方国”指四方诸侯国或天下疆域(如“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更侧重地理或政治隶属关系。
- 现代学术拓展
当代研究将“方国”从单纯地理概念扩展为社会组织形态,强调其血缘纽带和城邦联合特征,与“古国”“王国”共同构成中国国家演进序列。
四、典型例证
商朝末期的孤竹国(伯夷、叔齐让国典故涉及)即属典型方国,通过甲骨文可追溯其与商王朝的互动。
方国既是历史文献中的地域政治概念,也是现代考古学定义的早期国家形态,需结合出土文献与学术理论综合理解。欲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殷墟甲骨研究及苏秉琦相关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方国这个词:
方国 (fāng guó) 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方和国。方国的意思是指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或者地方。在古代,方国通常指的是位于大国边缘或者远离中央政权的小国家。
拆分部首和笔画:
方字的部首是方块部,它由四个方块组成;国字的部首是玉字底部,它由七个笔画构成。
来源:
方字最早的形状是一个方块,象征着平正的意思。国字最早是象征着两片合起来的砍刀,表示着诸侯的势力和国家的统一。方和国组合在一起,表示着一个小而独立的国家。
繁体:
方国这个词在繁体中保持不变,还是写作「方國」。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方字的写法是「丶 (点) 一 一」,国字的写法是「大 口 一(横画)」。
例句:
这个小岛是一个方国,人口不多但很美丽。
组词:
方位、方正、国家、国籍。
近义词:
小国、独立国家。
反义词:
大国、超级大国。
希望以上内容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果还需要任何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