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麻疹;疹子。 清 张潞 《张氏医通·婴儿门》:“麻疹,俗名痧子, 浙 人呼为瘄子。” 清 范寅 《越谚》卷中:“出瘄子:小儿必有之症,与疮子并重。”参见“ 痲疹 ”。
瘄子(cù·zi),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人体皮肤因疾病(尤指天花)愈后留下的凹陷疤痕。该词多见于北方方言区,现因天花绝迹而使用频率降低。
例:他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了几个瘄子。(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25页)
二、方言与病理关联
华北、东北地区常称天花后遗疤痕为“瘄子”,而西南部分地区(如四川)亦用该词指代麻疹(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卷,第5213页)。
中医称天花为“痘疮”,其脓疱结痂脱落后形成的永久性瘢痕即“痘瘢”,方言通称“瘄子”(来源:《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1579页)。
三、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瘄子”形容皮肤瑕疵,反映疾病对个体的影响。
例:《红楼梦》中曾以“痘疹瘢痕”暗合瘄子特征(来源:《红楼梦》程乙本,第五十四回)。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医学文献,方言差异已作标注。因“瘄子”属历史性病理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
用户提到的“瘄子”一词在提供的资料中并未被明确解释,可能存在以下可能性:
文字书写问题
该词可能是“瘄子”的误写。例如:
方言或生僻用法
若“瘄子”指疾病,可能与某些方言中的“疹子”“痧子”(麻疹)相关,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确认。例如麻疹在古时被称为“瘄疹”,表现为皮肤红疹和发热。
建议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未直接解释“瘄子”,建议用户:
若有更多信息,可提供更精准的解答。
安提戈涅表旌簸运察吏叉鱼存查打业钱雕亡帝天东园梓棺凤脑丰余奋肣浮虎负谴寒鸟豪言壮语皇扃哗怒尖拱精打精儆醒久习宽泛狼外婆两下子蟉结馒首毛里拖毡囊括无遗千古恨青离青黎齐耦奇葩异卉区落趋炎附势人为热呓入海算沙弱不禁风奢宕世宦诗偈收熟曙月叔丈人苏莫遮田稻屯砦僞惑文亩温韦雺塞仙尉霄练小谴嚣声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