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媮堕 ”。亦作“ 媮嫷 ”。偷安怠惰。 宋 苏辙 《新论》中:“天下之吏媮堕苟且,不治其事。” 宋 朱熹 《答魏元履》之一:“切不可以轻易急迫之心求旦暮之功;又不可因循媮惰,虚度光阴也。”《明史·海瑞传》:“诸司素媮惰, 瑞 以身矫之。” 章炳麟 《思乡原》上:“且夫 宋 世朝士,徧为燕乐,文章媮嫷,甚于 四杰 也。”
您查询的“媮惰”可能存在用字偏差。根据权威词典信息,正确的词语应为“窳惰”(yǔ duò/ yū duò),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窳惰指懒散、懈怠的状态,形容人缺乏行动力或不愿努力。该词由“窳”(懒散、疲乏)和“惰”(懒惰)两个语素构成,属于并列式复合词。
二、词源解析
三、应用场景
四、典型例句 • “他们正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是每个中国人所珍爱的,在过去,窳惰中国人曾为了这个理想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 “我窳惰于她的这种状态,便插上耳机寻觅舒惬。”
注:若您确实需要确认“媮惰”的含义,建议提供更多语境。古籍中“媮”多读tōu,表苟且(如媮安),与“惰”组合成词的情况较为罕见。
《媮惰》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懒惰、懒散、不勤奋。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媮(tóu)和惰(duò)两个部分。
媮的部首是女字旁,它的拼音是tóu,由8画组成。
惰的部首是心字旁,它的拼音是duò,由11画组成。
《媮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语,它的使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懒惰”。在古代,人们注重劳动和勤奋,因此懒惰被视为负面的品质。
在繁体字中,《媮惰》的写法是「媮懶」,仍然保留了原词的意思和部首,只是字形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些不同。以《媮惰》为例,古时候汉字写法是「優惰」。此时,媮写作優,惰保持不变。
1. 他整天媮惰不堪,一事无成。
2. 她对工作毫无热情,总是媮惰懒散。
3. 懒惰是成功的大敌,我们不能媮惰度日。
组词:媮懒、勤媮、惰性
近义词:懒散、懒惰、懒洋洋、怠惰
反义词:勤奋、刻苦、努力、积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