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附质的意思、附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附质的解释

犹委质。归附臣服。《三国志·蜀志·刘焉刘璋传论》“ 璋 才非人雄”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璠 曰:“ 张松 、 法正 ,虽君臣之义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质,进不显陈事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附质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分古今两个维度阐释其权威释义:


一、现代汉语释义

指依附于本质或载体,强调事物存在的基础性关联。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定义:

“附质”指事物依附于其根本属性或物质载体,常见于哲学与语言学讨论中。

例:文化符号需附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才能传递意义。


二、古汉语释义

在先秦文献中多表交付人质以示臣服,属政治盟约行为。

典出《左传·隐公三年》: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此处“质”即人质,“附质”意为通过抵押人质建立依附关系。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商务印书馆官网(可查询书目信息)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中华书局古籍库(提供学术文献检索)

注:古籍释义需结合上下文,现代用法多见于学术论述。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图书馆平台验证具体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附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附质”意为归附臣服,尤其指古代臣子通过特定仪式(如“委质”)表达对君主的效忠。该词强调依附与献礼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政治效忠关系。

二、出处与引证

出自《三国志·蜀志·刘焉刘璋传论》,裴松之注引晋代张璠的评论:“张松、法正,虽君臣之义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质,进不显陈事势。”此例中,“附质”指张松、法正归附刘备的行为,体现臣服之意。

三、结构与词义解析

四、相关词语与扩展

“附质”多用于历史语境,描述古代政治效忠行为。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应用场景或延伸含义,可参考《三国志》及相关古籍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八命暴迅本奏编者案不见舆薪布母繜伧劣出夷入险词坛胆欲大而心欲小彫弓读不舍手顿挫顿勿缟衣綦巾冠伦菰菜寒谷回春轰应汇登荟集嘉议卷头语巨巾快车昆圃澜翻连筒历録灵徒离群率情猛哥丁面庞木叶蝶暖蛋女婢排折旁孚漰沛贫妇浦滩器任山旮旯子上不在天,下不着地折挫深丛圣人窟受服忝私统考筒中布歪剌骨完羝无藏武健效驾小李杜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