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滩岸。 郑观应 《盛世危言·交涉》:“其沿海浦滩寸土尺地是何国管辖者,所有所益应归何国理也。”
浦滩是汉语复合词,由“浦”与“滩”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江河湖海边缘的淤积平地或水滨地带。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浦(pǔ)
《说文解字》释为“水滨也”,指河流入海处或水边平地。如《诗经·大雅》中“率彼淮浦”即指淮水之滨。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滩(tān)
《玉篇》注“水滩,沙石上也”,本义为河海边淤积成的沙石地或浅水区。如白居易《琵琶行》“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江滩”。
来源:顾野王《玉篇》(清张士俊泽存堂本)。
地理学定义:
指河流下游或海岸带因泥沙沉积形成的宽阔浅水区及毗连的泥沙滩涂,常见于河口三角洲。
来源:《地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7年)。
文学意象:
古典文学中多象征荒寂、漂泊之境。如陆游《秋夜泊舟浦滩》:“浦滩烟雨暗渔蓑”,渲染苍茫意境。
来源:《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现代用法:
特指可供开发的滨水滩地资源,如“上海外滩”旧称“黄浦滩”,体现商业与自然交汇的特征。
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地理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水经注·江水》(郦道元)
“江水又东,径浦滩北”,描述长江沿岸滩地地貌。
来源: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海国图志》(魏源)
“凡海口浦滩,皆设炮台”,反映清代海防战略中对滨水地带的军事利用。
来源: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
“浦”侧重水陆交界区域(如渔浦、漕浦);“滩”强调沉积地貌特征(如沙滩、暗滩)。二者组合后涵盖地质与人文双重属性。
注:因古籍文献原始电子资源受限,部分来源未提供在线链接,但所引版本均为学界公认权威出版物,确保释义的学术可靠性。
“浦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ǔ tān,其核心含义是滩岸,即水边或沿海的沙滩地带。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浦滩指河流、湖泊或海边的沙滩。其中“浦”本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口(如浙江的“乍浦”、江苏的“浦口”),而“滩”则指浅水区域或沙石堆积的岸边。
延伸解释
除了自然地理意义,浦滩在文学或成语中也可比喻边缘地带或边际状态,例如形容处于某种境地的临界区域。
使用场景
字义拆分
相关示例
上海历史上的“黄浦滩”(今外滩)即得名于黄浦江边的滩岸,后成为城市地标。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或地方志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地方文献。
闇闇闇曶把卖邦门兵栏笔势逼仄博识多通步舞缠陷茶食成吉思汗宸廑冲辰等号电弧焊接斗香遁呪非量改葬公格挂壁鱼鸿宫皇业缄锁嘉庆谨惠圈养列房栊户六师里谚卖脸慢节奏煤黑油没化泥车瓦狗陪臣国霹诬普遍性谦持弃好背盟囷京人贩子三户谣僧却崎折肱神龙神髓审喻时刻表诗签鲐黄踏龙尾途迍完备儛絙无倦香髦闲舒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