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否鬲 ”。隔绝不通。《汉书·薛宣传》:“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 颜师古 注:“否,闭也,音皮鄙反。鬲与隔同。”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明史·光宗纪赞》:“纲纪废弛,君臣否隔。”
否隔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阻隔、隔绝,强调因阻塞或障碍导致的人事、情感或信息无法通达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否隔(pǐ gé)由“否”与“隔”复合而成:
二者结合后,引申为因阻塞而断绝联系的状态,多用于描述人际、政治或情感上的隔阂。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否隔:隔绝;阻塞不通。
例证引《后汉书·西域传论》:“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此处“道闭”即暗含“否隔”之意。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第三版)
否隔:阻隔不通。
引《宋书·武帝纪》:“南北否隔,久不相通。”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
多用于政论、史书中,形容因战乱、地理或制度导致的沟通断绝。如《晋书·陶璜传》:“土人否隔,未知中国消息”,指边疆与中原信息隔绝。
后引申至人际关系,如清代笔记《巢林笔谈》载:“兄弟否隔,形同陌路”,喻亲情疏离。
当代罕用,仅见于文史研究或仿古文体,如“文化传承否隔,亟待疏通”(学术论述)。
词汇 | 核心差异 | 例证 |
---|---|---|
隔绝 | 强调物理或空间的分离 | “音讯隔绝” |
阻隔 | 侧重外部障碍的阻断 | “山川阻隔” |
否隔 | 隐含“因闭塞而自然断绝”的意象 | “政令否隔,民无所依” |
研究中使用“否隔”时,可结合以下权威文献增强可信度: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指出:“否隔”属同义复合词,多见于汉魏六朝政论文本。
否隔作为历史词汇,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沟通障碍”的哲学化表达,其使用需依托典籍语境,现代语境中建议优先选用“隔绝”“阻隔”等通俗词。
“否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言或学术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拼音:存在两种常见标注
释义:
指“隔绝不通”,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阻塞或自然秩序失衡,如君臣疏离、天地阴阳失调等( )。
《汉书·薛宣传》:
“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隔)。” ——强调社会关系对自然的影响()。
《后汉书·谅辅传》:
“天地否隔,万物焦枯。” ——形容自然界的隔绝状态()。
《明史·光宗纪赞》:
“纲纪废弛,君臣否隔。” ——指君臣沟通断裂()。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领域。若需引用,建议优先采用pǐ gé读音,并注意上下文的文言风格适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可查阅《汉书》《贞观政要》等文献(来源: )。
白凉衫白厉厉边亭鄙恶冰挂栟闾并用财气糙米畅志橙虀诚孝鉏灭纯鈎订盟匪惟風木之思浮礁赶闲沟堑广长光珠毂击孤立无援衮遍火热降格以求荆棘塞途静凝急痒绝景库娄阔疏拉绊酹觞笼灯隆思蛮语麪糊鬼命酌木嚼乃武乃文恼人扭达傩礼筢子辟名清管戚孽秋零商籁体拾踊水帘洞乌鸡诬衊歍钦香冽先河戏报子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