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论述讲谏的方法。 宋 苏洵 《谏论上》:“古今论諫,常与讽而少直,其説盖出於 仲尼 。”
(2).议论和进谏。 宋 陆游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之一:“论諫寧中止,谋謨不苟同。”
“论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结合多个权威来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臣子或下属对君主、上级提出忠言劝谏的行为,强调通过理性论述来纠正决策偏差。该词由“论”(论述道理)与“谏”(直言规劝)二字构成,体现“以理相劝”的核心特征。
方法层面
指系统论述进谏的策略与技巧,如宋代苏洵在《谏论上》中探讨古今进谏方法,主张直言与讽谏的结合。
行为层面
包含议论政事与直言进谏的双重行为。如陆游诗句“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体现了谏言者坚持原则的态度。
在当代组织管理中,论谏精神可引申为科学化、结构化的意见反馈机制,强调以事实为基础提出建设性批评。
注:更多古籍原文案例可参考《谏论上》《陆游诗集》等文献,或访问沪江词典等来源。
《论谏》是指对某人或某个集体进行忠告、劝诫或批评的行为。它可以是对错误、错误行为或错误看法的指出,表达对某个决策的不满或提出建议等内容。
《论谏》的拆分部首是讠(订字旁)和言(公冶长字旁)。
根据这个构造,可以得出它的笔画顺序是9画。
《论谏》源于古代汉字,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代表了古人习惯用来表达对某人某事建议的词语。
在繁体中,论谏的写法为「論諫」。
在古代,论谏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整体构造并未改变。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是「論諫」、「論諍」等。
1. 他勇敢地进行了一次论谏,向领导指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
2. 我希望他能接受我的论谏,改正错误的决策。
论谏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多种表达方式,比如:
论谏意见、论谏文章、论谏行动。
论谏的近义词包括:
劝告、忠告、建议、告诫、规劝。
论谏的反义词包括:
奉承、媚俗、迎合、听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