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礼记·曲礼下》:“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唐 杜甫 《负薪行》:“十有八6*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余与 潮儿 方自后山负薪以归。”
(2).指贫困的生活处境。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束菜负薪,期与相毕。” 唐 李贺 《自昌谷到洛后门》诗:“为探 秦臺 意,岂命余负薪。” 王琦 汇解:“今将西适 秦 地,必将有所遇合,岂令余穷困无聊,而至於负薪自给乎?”
(3).指地位低微的人。《后汉书·班固传上》:“採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 李贤 注:“负薪,贱人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汉 所以彊者,躬行诚信,听諫纳贤,惠及负薪。”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唐村老人言》:“负薪能谈王道,正谓 允从 辈耶?”
(4).古代士自称疾病的谦辞。《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 弘 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负薪汉语 快速查询。
“负薪”是汉语中的传统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背负柴草”,常见于古代文献及典故中,具体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基本词义
“负”即背负、承担,“薪”指柴草。字面意义为“背负柴火”,多描述樵夫劳作场景。例如《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背负柴草,谓樵采之行”。
典故与引申义
该词常被用于表达谦逊或自谦的态度。如《礼记·曲礼下》记载“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以“负薪”代指平民身份;《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栾武子将上军,士渥浊佐之,使彘恭子将新军,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对曰:‘臣负薪之疾,请五日。’”则以“负薪”比喻能力不足的谦辞。
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中,“负薪”被赋予隐逸、清贫的意象。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后人以“负薪之叹”形容未遇时的困顿。唐代诗人王维《漆园》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亦暗含此意。
现代语用
现代汉语中“负薪”多用于书面语或成语,如“负薪救火”(比喻用错误方法解决问题)、“负薪之言”(谦称自己的意见),其语体色彩庄重,常见于学术著作及历史类文本。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礼记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负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从事砍柴、采集薪柴的劳动,常用于描述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
例:《礼记·曲礼下》中提到“长曰:‘能负薪矣’”,指孩子长大后能承担砍柴劳动。杜甫《负薪行》中“十有八九负薪归”也描绘了百姓背柴归家的场景。
比喻贫困潦倒的处境。
例:南朝鲍照《拜侍郎上疏》用“束菜负薪”形容清苦生活。
代指社会底层或身份卑微的人。
例:《后汉书·班固传》中“不逆负薪之议”,以“负薪”指代平民意见。
古代士人自称有病的婉转说法,如“负薪之忧”“负薪之疾”。
例:韩愈在《复志赋》中以“负薪之疾”表达病痛。
以上解释综合了文献用例和语义演变,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白驹过隙把如八音箔头嘲咏除此之外春馌绰屑大札斗叶敦方独酌沸闹刚猛庚癸弓弹孤拔恢宏大度活结豁险尖站角智祭酹景迹粳粱进居衿裾紧媚郡庭抅肆扛舁老成两面性辽濶虑免闷忿密靓纳采男方囊萤怒恶起民穷黎旗望曲破杀青呻毕是非场市准兽铤守镇书迷说教思士竦峙望夫石往回晤见弦管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