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手的意思、负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手的解释

两手反交于背后。《淮南子·说林训》:“过府而负手者,希不有盗心。”《红楼梦》第七六回:“ 湘云 笑道:‘这一句怎么押韵,让我想想。’因起身负手,想了一想。”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动词短语,其核心含义指双手交叉放在背后的动作。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典文献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主要传达一种从容、思索或闲适的姿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义项与用法:


一、基础释义

  1. 双手反背于身后

    指将双手在身后交叠或自然下垂的姿态,多用于描写人物站立或踱步时的动作。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27页。

  2. 引申为悠闲或沉思状

    因该动作常伴随踱步、凝视等行为,故隐含从容不迫、陷入思考或旁观之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98页。


二、语境分析与书证

  1. 经典文献用例

    《礼记·曲礼上》载:“负手辟咡诏之”,描述尊者转身背手教导他人的仪态,体现庄重感。

    来源:《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2. 诗词中的意境营造

    清代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诗:“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后世注家常以“负手看星”解读诗人独立沉思的形象。

    来源:《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521页。


三、现代使用场景

虽非日常口语词汇,但仍见于:


四、常见误区辨析


五、语言演变与替代词

随着白话文发展,“负手”逐渐被“背手”取代。后者为现代汉语常用词,如“背着手散步”,语义与“负手”完全一致,但语体色彩更通俗。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负手”作为承载传统文化仪轨的词汇,其价值在于精准传递古典审美中的身体语言与精神气韵。理解此类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脱离文献的过度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负手”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将双手反交于背后的动作,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的从容、思索或威严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双手反背于身后交叠的动作。这一姿势常与站立、踱步等姿态结合,常见于古典文献和现代文学描写中。

  2. 语境应用

    • 古典文学:如《礼记·檀弓上》中“孔子蚤作,负手曳杖”,展现人物闲适或思考状态;《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描写史湘云作诗时“起身负手想了一想”,体现创作中的沉吟。
    • 现代文学:鲁迅在《花边文学》中提及“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暗含对特定行为的揶揄。
  3. 延伸含义
    除字面动作外,常隐含人物性格或情境氛围,如威严(孔雀王“负手而立”)、孤寂(林语堂小说中老者“负手临窗”)等。

字词溯源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红楼梦》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阿赖耶拗口令邦选半坡遗址边届惼心层迭槎头成利舂谷出幽从迹胆武打啓发鼎鑪短兵翻把账发踪凤凰钗怫然不悦顾享合职化度寺碑化妆积弛静谛寄生虫矩坐客授扣心狼虫虎豹连丛陵伐留犁蟒蛇民悰慕嫪诺唯盘歧潘天寿铨次蜷曲人踪如下三桑三乡诗韶华砂纸市点特加吞云吐雾脱户歪嘴和尚瞎念经文语乌靴险确闲翫咸盐小熊猫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