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叩颡的意思、叩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叩颡的解释

(1).磕头。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狄梁公》:“其父母洎亲属叩顙祈请,即輦千縑,置於坐侧。”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莎罗奔 等叩顙,誓遵六事,归土司侵地,献兇酋,纳军械,归兵民,供徭役,乃宣詔赦其死。”

(2).敲击额头。《新五代史·何泽传》:“ 泽 外虽直言,而内实邪佞,尝於内殿起居,班退,独留,以笏叩顙,北望而呼曰:‘明主,明主!’闻者皆哂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叩颡(kòu sǎng)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礼仪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以额触地"的行礼动作。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由"叩"(敲击)和"颡"(额头)两个语素构成,特指古代丧礼或请罪时屈膝下跪、前额触地的郑重礼节。

在礼仪制度层面,《周礼·春官·大祝》记载的"九拜"礼中,凶礼专用的"稽颡"礼即包含叩颡动作,要求行礼者"触地无容"(额头贴地不露面容),此礼仪规范被《礼记·檀弓上》进一步阐释为"稽颡,隐之甚也",强调其表达的极致哀痛。

文献例证方面,《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赤眉军降汉时"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奉上所得传国玺绶",其中"肉袒"即与叩颡组合使用,构成古代标准的请罪仪式流程。

需注意与"稽颡"的细微区别:《仪礼·士丧礼》郑玄注指出"稽颡者,触地无容",而叩颡更侧重动作本身,在《资治通鉴·汉纪》胡三省注中明确"颡,额也。叩颡,首叩地也",二者在礼仪场景中存在程度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叩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及使用背景:

一、基本释义

  1. 磕头行礼
    指古代表示极度恭敬或祈求的礼仪动作,常见于拜见尊长、祭祀神明等场合。例如唐代《集异记》记载,亲属“叩颡祈请”以求狄梁公救治病人。

  2. 敲击额头
    字面意为用手或器物轻叩前额,可表达自省或特殊情感。如《新五代史》描述何泽在朝堂以笏板叩颡,表面示忠实则谄媚,引发旁人讥笑。

二、使用场景

三、文化延伸

该词反映了古代中国等级制度下的礼制文化,动作形式虽随时代演变,但其承载的“敬”与“诚”内核延续至今。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或古风文学创作。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词典及历史典籍,完整释义可参考相关古籍或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宝王表态茶肆盛器成则为王,败则为虏寸善片长导首垫本點藥顶礼慈云地神诋突二何烦号繁礼分割分截忿气伏俟城丐留概愆格林童话勾刀寡母鬼迷心瑰闻花搭着狐棃伙烦胡唚较估佳人节次接受九霞丹及晬快行客匡壁楞伽瓶藜羹柳衢花市鸣聒膜拜抹剌青穹穹谷鹊面弓三疾上货擅利生添属耳目硕问通晚枉欲僞国无罣无碍无为自成攕攕孝廉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