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沙坑 ”。1.流沙淤积的洼地。《宋史·张亢传》:“ 亢 以州东有石炭穴,为筑 东胜堡 ;下城旁有蔬畦,为筑 金城堡 ;州北沙阬有水泉,为筑 安定堡 。置兵守之。”
2.指供跳高、跳远用的长方形沙池子。 叶圣陶 《友谊》一:“不知道怎么一来,她双腿跪在沙坑里了,也搞不清摔了哪儿,就是站不起来。”
“沙阬”一词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建议:
若您遇到的是特定文本中的词汇,请补充上下文或确认写法是否准确(如是否为“沙坑”的笔误)。若涉及专业领域或古文献,需结合具体出处进一步分析。
《沙阬》(shā yā)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沙地中的低洼处或阴暗的地方。
《沙阬》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沙”和“阜”,总共有10个笔画。
《沙阬》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胡雁哀鸣,于沙谷之中。”其意指在沙谷之中的低洼地带,后来引申为泛指低洼处或阴暗的地方。
《沙阬》的繁体字为《沙阱》。
古时候《沙阬》的写法有所不同,常见的写法为“沙谷”或“沙窪”。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形和用法都有所变化。
1. 沙漠中的沙阬使人感到一片荒凉。
2. 西部大草原上有很多沙阬,需要小心跋涉。
3. 雨后,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沙阬。
1. 沙坑:沙地中的凹陷处。
2. 阴阜:阴暗的山丘或小山坡。
3. 土沙:由沙土混合而成的颗粒状物质。
1. 沙丘:在沙漠或沙地上呈现的像小山丘一样的地形。
2. 沙洼:沙地中低洼的地方,多为积水所在。
1. 高原:相对于低洼的沙阬,高原指的是地势相对较高的平坦地区。
2. 山峰:沙阬是地势低洼,而山峰则是地势高耸的山的顶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