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未或的意思、未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未或的解释

没有。《书·五子之歌》:“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纪论》:“斯诚志士之所沉溺,君人之所抑扬,未或违之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未或”是古汉语中具有否定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结构分析和历史语义演变两个角度展开。

一、构词解析 “未或”由否定副词“未”与代词“或”组合而成:

组合后整体表达“没有任何人”“没有一件事”的完全否定含义,常见于先秦典籍。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未或之能违也”,即指“无人能够违背”。

二、语义流变 该词在汉代以后逐渐式微,其功能被“莫”“无”等否定词替代。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未或连用,乃周秦间语”,说明其作为凝固结构主要存在于上古文献。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已消亡的古代否定词组”。

参考资料:

  1. 《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四册虚词章
  3.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左传》语义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未或”是古汉语中的复合否定词,其含义可通过字义和语境综合分析:

  1. 核心含义
    “未或”表示“没有”或“不曾”,用于否定某种情况的存在或发生。例如《尚书·五子之歌》中“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意为“只要存在其中一种情况,没有不灭亡的”。

  2. 单字解析

    • 未:作为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没有”,常用于否定过去的行为或状态(如“未及”“未遂”),有时也表推测(如“未必”)。
    • 或:此处为虚词,无实义,仅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在古汉语中,“或”常与其他否定词连用(如“莫或”“未或”),构成固定表达。
  3. 使用场景
    多见于先秦文献或仿古文体,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例如《后汉书》中“未或违之”即“没有违背”。

  4. 近义词对比

    • “未”与“不”:“未”侧重对已发生情况的否定(如“未学”指尚未学习),而“不”更强调主观否定(如“不学”指拒绝学习)。
    • “未或”与“未尝”:二者均表“没有”,但“未尝”可独立使用(如“未尝不可”),而“未或”需搭配具体语境。

“未或”是古汉语中表否定的复合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其确切含义,现代使用时可替换为“没有”或“不曾”。具体例证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奥地利帝国白袍奔泻炳爆才貌兼全乘化惩治崇贵吹镑懵诈春牛胆寒发竪登探调齐东坡椅锻坊陼堤蠹劳顿食風脆封建余孽缝线否滞俯瞷高风管车官秤虾蟆柝洪饮毁方瓦合贾服伎能旌恤机杼隽绝矿屯诓诈邻篴陇阴钳口结舌凄飙焭单惸嫠企仰鹊河群务塞雁三嘏商约思儡啴缓讨乱田塝通梦通释托腔卫生衣无羞僧仙人洞销声匿迹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