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憤的意思、鲠憤的詳細解釋
鲠憤的解釋
謂心中不平,充滿義憤。《梁書·敬帝紀》:“大恥未雪,夙宵鯁憤。”
詞語分解
- 鲠的解釋 鲠 (鯁) ě 魚骨: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魚骨卡在嗓子裡。 直:骨鲠。鲠直(同“梗直”、“耿直”)。鲠言。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鲠憤”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 鲠:本義為魚骨,引申為“正直、剛直”。《說文解字》釋“鲠”為“食骨留咽中也”,後衍生出“直言不諱”之意(如“骨鲠之臣”)。
- 憤:本義為郁結于心,《廣韻》注“憤,懑也”,後指因不平而激發的情緒,如“憤慨”“憤怒”。
二、詞義内涵
“鲠憤”指因正直敢言而引發的憤懑情緒,或形容心中耿介難平的激憤狀态。其核心語義包含兩層:
- 情感特質:強調情緒源于對不公、不正的抵觸,如《後漢書·蔡邕傳》載“鲠憤深責,吐忠謇之言”;
- 行為指向:常與直言進谏關聯,如宋代李綱《議國是》中“鲠憤之士,欲效尺寸”。
三、語用特征
該詞屬書面雅語,現代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論述,如研究古代谏官制度時,常以“鲠憤之氣”形容士人風骨。
網絡擴展解釋
“鲠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發音與基本釋義
- 發音:gěng fèn()。
- 釋義:指心中不平,充滿義憤,多用于形容因不公或屈辱而産生的強烈憤慨情緒。
2.詞源分解
- “鲠”:原指魚骨,引申為“正直、耿直”之意(如“骨鲠在喉”比喻有話直說)。
- “憤”:表示因不滿而憤怒、激動(如“憤世嫉俗”)。
3.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梁書·敬帝紀》:“大恥未雪,夙宵鯁憤。” 此句表達了因未雪國恥而日夜憤懑不平的心境。
4.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義憤、憤慨、激憤。
- 常見于書面語境,多用于描述對重大事件或原則性問題的強烈情感反應(如曆史事件評論、社會批判等)。
5.現代使用場景
-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可見于文學、曆史類文本中,強調因正義感而生的憤懑(例如:“面對不公,他心懷鲠憤,直言進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梁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氐便錢務避辭步砌曹孫錘子出浴蹴蹑村氣打抖頂個蕃庑鳳喙杠蓋貢納官船關聘過憂海豬行政複議漢字編碼豪率蒿蓬合鬟紅蓼畫鋪镬竈節省稽較掎角之勢金碧近故進伎空殼口累睽攜廊市勒戒镂印馬磨莽莽蒼蒼滿期茂遂木蝱偏褊撇虛迫究齊墩果日辰煞性子升空刷煉爽籁束身自修鼠穴尋羊陶白鐵甲金戈同坐巫鼓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