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名的意思、谥名的详细解释
谥名的解释
亦作“諡名”。谥号。 唐 颜真卿 《请复七圣谥号状》:“谓一名不足以节惠,迺十倍於古焉,而累圣諡名悉以字多者为定。”
词语分解
- 谥的解释 谥 (謚) ì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谥号。谥法。谥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印玺)。 叫作,称为:“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坣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专业解析
谥名(又称“谥号”),是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或其他具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去世后,朝廷或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这一制度源于西周初期,是古代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盖棺定论”,起到褒善贬恶、劝诫后世的作用。
一、核心含义
谥名并非本名,而是依据一套被称为“谥法”的规则所拟定的特殊称号。其核心在于用一至数个字高度概括逝者一生的功过是非、德行优劣。例如:
- 美谥(褒扬):如“文”(经纬天地曰文,如周文王)、“武”(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昭”(圣闻周达曰昭)。
- 平谥(中性):如“怀”(慈仁短折曰怀)、“愍”(在国遭忧曰愍)。
- 恶谥(批评):如“炀”(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厉”(杀戮无辜曰厉,如周厉王)。
二、制度背景与功能
谥法制度严格遵循“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的原则《逸周书·谥法解》。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 历史评价:成为后世史书编纂与人物评判的重要依据。
- 道德教化:通过褒贬引导社会价值观,如“文正”被视为文臣最高荣誉(如范仲淹谥“文正”)。
- 维护礼制:区分尊卑等级,如帝王谥号多由礼官拟定,经嗣君确认。
三、用字规范与演变
谥名用字需符合《谥法》规范,历代典籍如《礼记·表记》《白虎通义》均对谥字含义有系统阐释。汉代以后,谥号字数逐渐增多,唐代帝王谥号可达七字以上(如唐太宗初谥“文皇帝”,后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但核心评价字仍具代表性。
四、历史实例佐证
- 周文王:奠定周朝基业,谥“文”,取“经天纬地”之义《史记·周本纪》。
- 诸葛亮:蜀汉丞相,谥“忠武”,彰显其忠诚与武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岳飞:南宋名将,初谥“武穆”,后改“忠武”,体现民族气节《宋史·岳飞传》。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谥号”定义为“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详释谥法分类及代表性谥字释义。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系统梳理谥法制度的起源、演变及社会功能。
- 《逸周书·谥法解》:现存最早记载谥法规则的文献。
- 《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提供历代重要人物谥号记载及授谥背景。
注:以上内容综合古典文献与权威辞书释义,谥名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研究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与礼制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谥名”是古代中国对已故人物(如帝王、大臣等)授予的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用于概括其生平功过或品德特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谥名即谥号,读作shì míng,是古代通过特定程序赋予逝者的尊称,目的是对其一生进行褒贬评价。例如:“文”“武”“忠”等均为常见谥名,如周文王、汉武帝。
二、历史背景与制定标准
- 起源:谥法制度始于西周,依据《逸周书·谥法解》,强调“行迹”与“功表”的总结。
- 标准:根据人物生前的品德、功绩或过失拟定,如“文”表示经天纬地,“厉”含贬义。
- 流程:通常由朝廷礼官或史官拟定,经君主批准后正式使用。
三、应用范围与特点
- 对象:最初限于帝王、贵族,后扩展至有重大贡献的官员或学者。
- 形式:多为单字或双字,如唐太宗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争议:秦始皇曾废除谥法,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妥,但汉代恢复沿用。
四、相关概念
- 谥法:拟定谥号的规则体系,如“慈惠爱民曰文”“杀戮无辜曰厉”。
- 谥宝:刻有帝王谥号的印玺,用于随葬。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的谥号案例或谥法分类,可参考历史典籍或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贝叶经肸蝢波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螭桷出奇出头的椽子先烂词形打顶当生底烦遁踪防护玻璃方奇嘎嘎酣赏合照黉堂会勘恢缵或且交互技道讥恶节次解阸稽浸鸡口京职谨孝积算溘至浪迹天涯狼伉凉森森莲掌礼成李代桃僵理道流连忘反罗襕密戚排方彊急青帏丘吾湫陿帬介如日中天试婚说解树蛙溯游文文墨墨县伯详议夏秋谢筵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