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名”。谥号。 唐 颜真卿 《请复七圣谥号状》:“谓一名不足以节惠,迺十倍於古焉,而累圣諡名悉以字多者为定。”
“谥名”是古代中国对已故人物(如帝王、大臣等)授予的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用于概括其生平功过或品德特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谥名即谥号,读作shì míng,是古代通过特定程序赋予逝者的尊称,目的是对其一生进行褒贬评价。例如:“文”“武”“忠”等均为常见谥名,如周文王、汉武帝。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的谥号案例或谥法分类,可参考历史典籍或权威资料。
谥名,可以指给人的一个称号,也可以指人去世后追赠的尊号。整体而言,谥名是对逝者进行尊重和纪念的一种方式。
谥(shì)字的拆分:讠(讠)+ 寺(寸)。
名(míng)字的拆分:口(口)+ 日(曰)+ 冖(冖)。
谥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贤人圣人往往在死后被追赠谥号以示尊崇。谥号起初由天子所赐,后来也逐渐普及于市民百姓,成为了表彰有功之人的一种方式。
谥(謚)是谥名的繁体字。
古代写作“謚稱”或“謚號”,字形和现代稍有不同。
1. 下周将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追赠逝者谥号,以纪念他的一生。
2. 在中国古代,谥名被视为一种尊崇的表示,代表着逝者的功绩与品格。
谥字可以进一步组成其他词语,如:谥号、追谥、谥表等。
近义词有:封号、雅号。
反义词为:丧名、丧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