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两河”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具有明确的历史地理指向性:
古代文献中常以“两河”特指黄河下游与淮河流域,这一区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如《史记·河渠书》载“两河之间,地平而土沃”,即指黄淮平原。该用法强调两条河流共同塑造的冲积平原及农耕文明区,多见于先秦至汉唐文献。
唐代贞观元年(627年)划分全国为十道,其中“河北道”与“河南道”并称“两河”,涵盖今华北平原大部:
此称谓成为中晚唐藩镇割据时期的政治地理术语,如《新唐书·藩镇传》载“两河宿兵,地连胡戎”。
“河”在古汉语中专指黄河(如“河东”“河套”),“两河”的命名反映了黄河在华夏空间认知中的核心地位。需注意区别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后者属外来地理概念,汉语古籍中称“西河”或“美索不达米亚”。
参考资料
“两河”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代西亚两河流域
通常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及周边),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苏美尔、巴比伦等古国,被称为“两河文明”。
象征意义
该词可引申为“地理位置复杂、河流交错的区域”,或比喻事物错综复杂的状态。
战国至秦汉时期
指黄河中下游的南北两段:一段在今河南武陟至河北沧县(南北流向),另一段在晋陕之间(北南流向),合称“两河”。
唐代
安史之乱后,“两河”代指河南、河北两道。
宋代
指河北、河东(今山西一带)地区。
“两河”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若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含义的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地理资料或词典。
百岁白削背山起楼摽摽岑岭柴米插言醇醲当敌当权导管点花牌雕残輀车遏阳防萌肥马轻裘风标公平正直故家何取黄芝俭约解擿籍敛涓浍掘起驹光楞家伙龙兹路程麦码子没事媒翳冥氏拿捏铺家轻兵清娱棋盘群租识考事目使拍石台霜梨舒疾司吏损人害己讨嫌提备晚半天儿万幸玮宝文陛瓮菜碔砆混玉相台详寻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