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器名。 唐 段成式 《觱篥格》:“革角,长五尺,形如竹筒。卤簿、军中皆用之。或竹木或皮。”《文献通考·乐九》:“革角,长五尺,形如竹筒,本细末大, 唐 卤簿及军中用之,或以竹木,或以皮,非有定制也。 侯景 围 臺城 尝用之,大抵胡部俗部通用之器也。”
革角作为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释义,现从汉语工具书角度分述如下:
一、器物类释义 指经过鞣制加工的兽角材料,多用于制作箭袋、乐器等器物。《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郑玄注曰"革角者,和矢服之材也"(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这种加工工艺在《天工开物·冶铸》中亦有印证:"凡治革角,三浸三曝而后可用"。
二、礼乐类释义 特指周代八音革属乐器中的角类,形制为曲形吹奏器。《辞源》解释其为"革角者,大角也,军中用之",与鼗鼓、铙等同属军乐组合(来源:《辞源》第三版)。《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载汉《战城南》篇"革角悲且清",证明其音色具有悲怆特质,多用于军事仪仗。
“革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é jiǎo,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形制与用途
革角是一种古代乐器,形似竹筒,长度约五尺(约1.67米),材质可为竹木或皮革。唐代文献《觱篥格》和《文献通考·乐九》记载,它常用于卤簿(仪仗队)和军中。
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侯景围攻台城时曾使用此乐器,且多见于胡部(少数民族音乐)和俗部(民间音乐)的演奏中。
部分资料(如)提到“革角”可理解为成语,意为“彻底改变事物的本质或根本性质”,其中:
白面儒生编发敝蹻避强击惰伯道之忧错涂打乱调御丈夫方等非熊兆封刃浮脃冠雀罟罟行産昊乾河泽绘声绘影混沌不分贾侩匠营姣怯怯矫世脚爪解洗礼跻跻跄跄祭酹竞相嫉怒九郡老悖理议陇客荦荦面黄肌瘦面鞫摹袭默字迺者内市傩祓泼天哄峭急怯候其命维新确立扰紊三日成魄少先队员摄缕省鉴实土所属肃肃添丁条三窝四伪谬无伦香槟酒香积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