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逐疫鬼,祓除灾邪。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又演 目犍连 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於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儺祓之意。”
“傩祓”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驱邪祈福仪式,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傩祓(拼音:nuó fú)是通过祓除邪恶、消灾避祸来保护民众平安的祭祀活动,结合了“傩”(驱疫鬼)和“祓”(消除灾邪)的双重含义。
起源与时间
这一仪式起源于古代,通常在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属于民间信仰与宗教结合的产物。例如清代文献记载,宫廷会在岁暮演出《劝善金科》以替代传统傩祓仪式。
形式与目的
仪式中,参与者通过舞蹈、音乐、咒语及佩戴面具扮演神祇等方式驱逐邪灵,如《论语》提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展现了其庄重性。核心目的是消除灾难,祈求平安与丰收。
文化意义
傩祓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古人通过仪式调和人与自然、社会的观念。如今在部分地区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相关文献
除儒家经典外,清代昭槤《啸亭续录》也提到傩祓的演变,说明其历史延续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流程或地方习俗,可参考民俗研究文献或地方志记录。
傩祓(nóng fú)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亻”和“示”,共计8个笔画。该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是用来描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特殊仪式,常用于驱逐邪恶之灵,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在繁体字中,“傩祓”的写法保留了原汉字的形态,没有经过太多的改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傩的形态稍有不同,通常写作“儂”,三个字头连在一起,并增加一点偏旁。“祓”部分的写法与现代相同,由示字旁边加上“并”字头。
以下是一些使用“傩祓”词汇的例句:
1. 古代的祭祀仪式中,傩祓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
2. 他们特意请来了几位傩祓专家,以保证仪式的顺利进行。
除了傩祓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可以与其组合使用,例如:
1. 傩仪:形容祭祀仪式中的具体活动和细节。
2. 傩舞:描述傩仪中舞蹈表演的一种形式。
相对应的,也存在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1. 祭祀:指进行宗教仪式,祈福或纪念祖先等活动。
2. 驱邪:用于驱逐或祛除邪恶之灵。
反义词:
1. 傩祓的反义词是辟邪,指避开邪恶或不好的事物。
2. 祥瑞:指吉祥与幸运,与傩祓的目的相反,代表着好运和吉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