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次简册。《后汉书·苏竟传》:“走昔以摩研编削之才,与国师公从事出入,校定秘书。” 李贤 注:“《説文》曰:‘编,次也。’削谓简也,一曰削书刀也。”
“编削”的汉语词典释义
“编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与权威辞书进行考释。
“编削”指修订、删改文字或典籍的行为。
合称“编削”,即通过编纂与删改完成文献的修订,如《史记》载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实为编削之例。
古代文献整理常称“编削”,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提及史官“编削旧史,裁成新录”。
宋代以后渐引申为对诗文的修改,如朱熹《朱子语类》论作文需“反复编削,去其冗杂”。
现代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收录其比喻义:
“编削” 指对事物进行精简或优化,如“编削机构”即裁撤冗余部门(《汉语大词典》第12卷)。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辞书及经典典籍为准。
“编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指对文字、文章的修整和整理,类似于现代语境中的“修改”或“润色”。古代常特指对竹简的编次(排列顺序)和削改(用刀刮去错误内容),如《后汉书》记载的“摩研编削之才”,即指校订古籍的能力。
引申意义
也可用于描述对人的行为或态度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规范或得体。例如通过教育或引导修正某人的言行。
使用场景
近义词
包括修改、删改、点窜、修削等,均强调对原有内容的调整优化。
该词既包含具体的古籍整理行为,又延伸出广义的修正意义。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具体指向。
草命草靸车人杵臼淳至从居怠敖吊线地藏节慸介耑候法兰焚躯伏箱高着眼弓弰瓜皮艇鹤林玉露画服幻忽婚书护繞剑轮惊风扯火净空憬俗救时厉俗开革开选魁摧厉身鸾回凤翥明矾末日难爲南熏北鄙佩帏披枷戴锁乾脯前蒐申论石径尸居余气曙晖疏梦鼠牙雀角四照素扇苏州市堂音坦挚剔亮通导嵬岌伪饰蜗髫雾扃消释小小子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