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碧鸡坊的意思、碧鸡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碧鸡坊的解释

亦作“ 碧鷄坊 ”。街巷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唐 诗妓 薛涛 曾住此。其地所种海棠特富艳。 唐 杜甫 《西郊》诗:“时出 碧鸡坊 ,西郊向 草堂 。” 仇兆鳌 注引《梁益记》:“ 成都 之坊,百有二十,第四曰 碧鸡坊 。” 宋 陆游 《病中久止酒有怀成都海棠之盛》诗:“ 碧鸡坊 里海棠时,弥月兼旬醉不知。”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巴 蜀 ﹞海棠富艳, 江 浙 则无之。 成都 燕王宫 、 碧鷄坊 尤名奇特。” 吴梅 《读朱素臣<秦楼月乐府>》诗:“记取 玉簫 来世约, 虎山 山下 碧鸡坊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碧鸡坊是中国古代成都著名的历史地标,原为唐代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主持修建的石坊建筑群之一,与金马坊、文翁坊、石室坊、千秋坊并称"成都五坊"。该名称由"碧鸡"与"坊"复合构成:"碧鸡"源自《汉书·郊祀志》记载的益州神鸟传说,象征祥瑞;"坊"指古代城市中具有标识功能的牌坊建筑。

据《成都府志》记载,碧鸡坊始建于唐大和四年(830年),位于成都子城西南隅,作为表彰贤良的纪念性建筑。其建筑形制为典型唐代风格,主体采用青石砌筑,顶部雕有朱雀纹样,与金马坊形成"左金马,右碧鸡"的对称格局。唐代诗人杜甫在《西郊》诗中写道:"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佐证了该坊与杜甫草堂的地理关联性。

宋代《方舆胜览》记载碧鸡坊周边逐渐形成文化聚集区,文人雅士多在此宴游唱和。元代该坊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后成为商业市集,清代《成都通览》描述其地"茶楼酒肆鳞次栉比"。现代考古发现其遗址位于成都通惠门片区,2016年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典故可见《蜀中广记》引《华阳国志》"金马碧鸡之神,王者之瑞",形成"碧鸡金马"的固定搭配,喻指人才荟萃之地。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创作,比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空间,例如阿来《成都物候记》即以"碧鸡坊的银杏"开篇描写城市记忆。

(主要参考文献:《成都府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四川文物志》巴蜀书社2005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碧鸡坊”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与地理背景:

一、成都历史街巷

  1. 地理位置
    碧鸡坊是古代成都的街巷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属于唐代成都“一百二十坊”中的第四坊。

  2. 文化关联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曾居于此地,坊内以种植富丽的海棠闻名。杜甫《西郊》诗中“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即指此处,陆游也曾赋诗提及此坊的海棠盛景。


二、昆明地标建筑

  1. 建筑背景
    昆明“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东侧金马坊和西侧碧鸡坊组成,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是昆明八景之一。

  2. 传说与象征
    坊名源于当地神话:金马象征滇池龙马,碧鸡代表神鸟孔雀,两者被视为昆明风调雨顺的守护神。坊间还流传“金碧交辉”奇观,即特定时刻日月之光分别投射两坊倒影交叠。

  3. 历史变迁
    原建筑于20世纪60年代被毁,1997年重建,现为昆明市中心重要文化地标。


三、其他说法辨析

部分低权威性网页提到“碧鸡坊”为形容容貌美丽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建议以地理及历史解释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昆明金马碧鸡坊的传说或成都薛涛故居详情,可查阅相关地方志或旅游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莫大于心死辩讼宾次逋余常随禅要朝蜏称袭称愿冲午传家宝春澌触石决木翠被倒是东挨西撞斗顿独占鼇头犯卯符券箇边广乐衮藻过屠大嚼寒湿弘扬华山畿汇拢金玉锦绣箕山之操拘女控制蜡觜厘奸莅丧禄廕名言摩托车能征惯战潘鬓球赛人文折博省台舍中狮儿石骨瘦客素分茶绥抚素身嘽敦天生尤物铁生生亭榭图穷匕现相对险心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