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意思、草木皆兵的详细解释
草木皆兵的解释
[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a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as if surrounded by enemies;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晋书·苻坚载记》:淝水之战,苻坚看到 东晋军队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十分恐惧。后用以比喻惊慌失措、猜忌敏感的心态
详细解释
前秦 主 苻坚 在 淝水 战败,与弟 苻融 登 寿春 城而望 晋 师,见阵容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 八公山 上草木,皆类人形,对 苻融 说:“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见《晋书·苻坚载记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作“又望 八公山 上草木,皆以为 晋 兵”。后因以“草木皆兵”形容惊恐万状,疑虑重重。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是十年前见过一条蛇,如今看见井绳都打哆嗦,不要草木皆兵!”
词语分解
- 草木的解释 .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草木皆兵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草木皆兵”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或紧张时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背景是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皇帝苻坚率军攻打东晋时,因轻敌冒进,在观察敌情时误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晋军士兵,最终因恐慌而大败。这一典故生动展现了人在高度紧张时的错觉。
二、核心含义
- 本义:字面指“野草和树木都像是敌兵”,比喻惊慌失措时对外界事物产生扭曲认知。
- 引申义:形容人在恐惧、多疑或精神高度紧张时,对细微动静过度敏感,甚至将无害事物误判为威胁。
三、用法特点
-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补语,如“他经历了抢劫后,变得草木皆兵”。
- 情感色彩:含贬义,多用于批评过度敏感或缺乏冷静判断的情况,如“失败后不可草木皆兵,需理性分析问题”。
四、关联词汇
-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均强调因恐惧产生的错觉)。
- 反义词:稳如泰山、若无其事(形容镇定自若的状态)。
五、现代应用
该成语不仅用于军事或历史语境,还可描述现代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例如:
- 职场压力:项目截止前,团队成员可能因焦虑而对微小失误反应过度。
- 社交焦虑:敏感者易将他人的无意举动误解为敌意。
小知识:成语“草木皆兵”常与“风声鹤唳”连用,二者均出自淝水之战,共同刻画了前秦军队溃败时的恐慌心理。
网络扩展解释二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心惊胆战,感到四面楚歌,处处危险。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该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形、古时汉字写法,并提供一些例句及相关词语。
拆分部首和笔画:
草(艸)- 植物的总称,由三横一撇一点构成;
木 - 树木,由四横两撇构成;
兵 - 士兵,由八笔构成。
来源:
《庄子·盗跖》:“草木将伐于坻泽,鱼鳖将堕于渊。”此句意思是草木攻打城池,鱼鳖从深渊堕落,形容人多势众,危及生命。
繁体字形:
草 - 艹 + 疋;
木 - 木;
兵 - 八 + 力。
古时候汉字写法:
草 - 艸;
木 - 木;
兵 - 八 + リ (古时会将兵的发音写作『リ』)。
例句:
1. 战争爆发后,人们感到四面楚歌,草木皆兵。
2. 突然的政治变动使得商家们陷入草木皆兵的状态。
组词:
草木怒炎、义愤填膺、无处遁形
近义词:
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人心惊惶
反义词:
泰然自若、从容自信、风平浪静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