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水灾、旱灾频至。泛指自然灾害多。鬲,通“ 隔 ”。《常山贞石志·汉祀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 黄 云:‘按《汉书》, 安帝 时尚书僕射 陈忠 上书云:“隔并乃臻。”当是“鬲并”二字。’ 念孙 案, 黄 説是也。《管子》、《汉书》、 汉 碑多以鬲为隔……《刘瑜传》云:‘天地之性,阴阳正纪,隔絶其道,则水旱为并。’此説隔并二字之义最明。盖水旱不节皆谓之隔并;此谓蝗旱隔并,则专指旱灾言之。”
经系统检索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学术数据库,未发现“鬲并”作为独立词条收录的可靠记录。该组合可能为生僻古语或特定语境下的临时搭配,现基于汉字本义及文献线索分析如下:
鬲(lì)
并(bìng)
结合古文献用例与器物学研究,该词或存两种解释路径:
器物组合说
指“鬲”与“甑”(蒸器)的组合炊具,即“甗”(yǎn)。《周礼·考工记》载:“陶人为甗,实二鬴。”郑玄注:“甗,无底甑,加于鬲上。”此类复合器具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龙山文化)有实物出土 。
通假或误写说
核心工具书:
文献溯源建议:
“鬲并”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自然灾害频发
根据《常山贞石志·汉祀三公山碑》记载,“鬲并”主要指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蝗旱鬲并,民流道荒”。其中“鬲”通“隔”,表示灾害的阻隔或交替出现。
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碑文,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进一步考证,指出“鬲并”与《汉书》中“隔并乃臻”含义相通,强调天地阴阳失衡导致灾害频发。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鬲并”解释为“合并、整合”,认为其源自古代炊具“鬲”的合并功能。但这一说法缺乏古籍文献支持,可能是对“鬲”字本义的引申误读,需谨慎采用。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灾异现象,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议结合原始文献语境,如:
《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
(描述东汉时期旱灾与蝗灾并发,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
“鬲并”的核心含义为自然灾害交替或并发,需注意与“合并”义项区分。研究时推荐参考《读书杂志》《汉书》等古籍及金石学资料。
白八抱撮辩诉成全车士赤背赤汗畴辰淬励大风子戴说大谬不然电子侦察卫星敦引二篆方领圆冠烦乱废典附说钩剥好儿荷筩胡弄局胡荾胡须江梅僭恣惊吵精神抖擞久立及物极昼捐荐克歼老谬蠡屏鸾跄鹿梦满腹疑团髦期梦丝铭诸肺腑目眩神夺偏头痛僻陋墙头一棵草,风吹两边倒潜玉清浮清祀全副扫锅刮竈山隘商汤沙洲衰渐贪贾屯险歪七竪八万人坑小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