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压的公事。《史记·酷吏列传》:“治敢行,少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苏涤除左丞崔璵除兵部侍郎等制》:“擢任藻鉴,旋职牢笼,材皆适宜,官无逋事。”
“逋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拖欠未办的事务或延误的公事。该词由“逋”与“事”组合而成:
“逋” (bū):
“事” (shì):
因此,“逋事”合起来指:
权威辞书释义与引证:
《汉语大词典》(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
逋事:拖欠未办之事。 引证: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如某钦件未完,某钱粮逋事未完。” 释义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 第510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此例中,“逋事”与“未完”连用,明确指拖欠未完成的事务,尤指钱粮征收等公事。)
《王力古汉语字典》(权威古汉语工具书):
逋:… ②拖欠。…逋事:拖欠未办之事。 释义来源:王力 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013页。
“逋事”是一个带有书面语和古语色彩的词汇,主要表示因拖延、延误而拖欠未办理的事务,尤其常用于指称未完成的公事或职责。其核心在于强调事务的未完成状态和拖延延误的性质。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或研究文献中。
“逋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ū shì,其核心含义指积压未处理的公事。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汇 | 含义 | 区别 |
---|---|---|
逋事 | 积压的公事 | 强调事务未处理 |
逋负 | 拖欠赋税或债务 | 侧重经济层面拖欠 |
逋逃 | 逃亡、逃避责任 | 指向外逃避的行为 |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提供原文片段。
案部按发案甲休兵暗投本教不处不辟斧钺棽离打谎单恋大清明风丝伏鸾感怒感涕虾蟆车韩杯鹤琹嚾噪回席鹘握假公济私简简疾非唧哩咕噜竞絿精汰井陉口积竹鞠侯孔彰来崪老满儿灵轨令旨六像弄口眉南面北蒙尘魔家滂湃喷鼻息劈划凭妖欠乏情急智生青琅玕情缘齐足并驱善本甚意儿世代簪缨鸘裘探会讨平贴改同朝微视恶不去善无因白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