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平的意思、常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平的解释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常平》:“ 汉宣帝 时数丰稔, 耿寿昌 奏诸边郡以穀贱时增价糴入,贵则减价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

(2).即常平仓。《宋史·食货志上》:“ 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 北周 庾信 《羽调曲》:“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

(3).长期平衡。《新唐书·刘晏传》:“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驛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平"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现综合权威辞书及史籍作如下解析:

一、词源本义 《汉语大词典》释"常平"为"长久稳定"之意,本义指事物持久均衡的状态,如《汉书·食货志》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引申为通过制度调节达到社会平衡的状态。

二、历史制度专称 特指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始见于西汉宣帝时期。《辞海》载该制度核心为"丰年籴粮,荒年粜粮",通过官方粮仓调节物价,保障民生。宋代发展为全国性仓储系统,《宋史·食货志》记有"诸州常平、广惠仓钱谷"的详细运作规则。

三、地理名称演变 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水经注》载"常平涧"属太行山脉水系。今山西省运城市下辖常平镇,因唐代设常平驿得名,该地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平关帝庙。

四、姓氏文化考 《通志·氏族略》记常平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少子康叔后裔,秦汉时期以地名为氏。明代《万姓统谱》载常平氏郡望在太原,现存山西洪洞县常平氏族谱可考其世系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

“常平”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了历史、经济及引申用法:

  1. 古代调节米价的方法
    由西汉宣帝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首创,核心措施是筑仓储谷,在丰收时以较高价格收购粮食(籴),防止谷贱伤农;灾荒时以较低价格出售(粜),避免粮价过高影响民生。这一制度旨在稳定市场粮价,保障社会平衡。

  2. 常平仓(实施该政策的粮仓)
    作为上述方法的实体机构,常平仓在历代均有沿用。例如宋代在京城四门设场收粮,饥荒时开仓赈济;北周庾信曾以“常平粟红”形容粮仓丰盈。

  3. 长期平衡的引申义
    唐代刘晏管理财政时,通过建立信息网络调控物资,使物价“无甚贵贱而物常平”,此处“常平”指经济层面的长期稳定状态。

例句参考:
“丰年常平仓大量收粮,荒年粜出以平抑市价,避免百姓破产。”

提示:以上释义综合了多来源信息,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事物纪原》《宋史·食货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雪鞭帽边壤碧落碑宾墀部寄嘲诮初次出花样跐践祠醮黨朋叠用抵距敦任尔刻放钱房掖发宪布令丐留根苗工作总结瑰怪汉口鸿罗金谷罚救经阆风巅练戒炼魄领衔流序茅轩梅岑梅花落民械魔祟默允暖国碰触谴勑牵恋钱肆清帐絿政启足全材人迹稀少烧猪绳矩深涧什袭以藏使官缞帻素沫贪觊听采投梭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