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田的一种。《周礼·地官·载师》:“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官田者,公家之所耕田。” 俞樾 《群经平议·周官一》:“牛人掌养国之公牛,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注并曰:公犹官也。然则官田犹公田矣。先 郑 之説自不可易。”
(2).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后汉书·仲长统传》:“其地有草者,尽曰官田,力堪农事,乃听受之。若听其自取,后必为姦也。”
(3).属官府或皇室所有,私人耕种、官府收租的田地。《晋书·慕容皝载记》:“且 魏 晋 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明史·食货志一》:“ 明 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 宋 元 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壖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餘为民田。” 明 袁介 《检田吏》诗:“我家无本为经商,只种官田三十亩。” 阿英 《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土地占有关系,出现了官田、屯田、文武私田三种形式。”
“官田”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广义概念
官田指由国家或皇室直接掌控的土地,与“民田”(私有土地)相对。其所有权归官府或皇室,通常由私人耕种并向官府缴纳地租或赋税。
具体类型
起源与制度化
功能与特点
官田制度虽增强了国家财政和军事力量,但过度扩张易激化阶级矛盾。如汉代官田政策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明代江南官田的高赋税引发多次抗租运动。
以上内容综合了《周礼》《后汉书》《明史》等文献记载,以及历代土地制度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类型或案例,可参考、8、12的原始资料。
官田是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国家或政府所占有的土地,是指政府所有的农田。
官田是由宀(宝盖头部)和田(田字底部)两个部首组成的。它的拼音是guān tián。它有12个笔画。
官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用来描述政府占有的农田。它的繁体字是官田。
在古代,官田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的字体演变,可能会见到一些略有差异的写法。
1. 这片官田由政府负责管理。
2. 农民们每年都要交纳一部分农产品作为官田的税收。
官田在组词中可以构成一些相关词语:
- 官田制度
- 官田政策
- 地方官田
- 官田税收
官田的近义词是“国有农田”,它们的意思相同;而官田的反义词是“私有农田”,它指的是个人或私人团体拥有的农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