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田的意思、官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田的解释

(1).公田的一种。《周礼·地官·载师》:“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官田者,公家之所耕田。” 俞樾 《群经平议·周官一》:“牛人掌养国之公牛,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注并曰:公犹官也。然则官田犹公田矣。先 郑 之説自不可易。”

(2).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后汉书·仲长统传》:“其地有草者,尽曰官田,力堪农事,乃听受之。若听其自取,后必为姦也。”

(3).属官府或皇室所有,私人耕种、官府收租的田地。《晋书·慕容皝载记》:“且 魏 晋 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明史·食货志一》:“ 明 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 宋 元 时入官田地。厥后有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壖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乞庄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其餘为民田。” 明 袁介 《检田吏》诗:“我家无本为经商,只种官田三十亩。” 阿英 《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土地占有关系,出现了官田、屯田、文武私田三种形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田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所有权或管理权归属于国家或官府的田地。其性质和用途随朝代演变,主要包含以下类型:

一、基本定义与核心类型

  1. 籍没田产

    官府没收罪犯、逃亡者或无人继承的私有土地,收归国有。此类土地常重新分配或出租,成为国家财政来源之一。

  2. 屯田制主体
    • 军屯:士兵战时作战、闲时垦种,所产粮草供军需,如汉代西域屯田、明代卫所田。
    • 民屯:招募流民或强制迁移民众垦荒,官府提供耕具种子,收获按比例分成,典型如曹操“许下屯田”。

二、官府职能性用地

  1. 职分田(禄田)

按官职品级授予官员的田地,收入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唐代《通典》载:“诸州及都护府官人职分田,一品十二顷……至九品二顷”,离任时需移交后任。

  1. 公廨田

划拨给官署的田地,其收益用于支付衙门日常行政开支及胥吏薪俸,如隋唐时期广泛设置。

三、历史演变特点

权威参考来源:

  1. 《辞源》(商务印书馆):“官田”条目释为“公家之田”,详述历代官田类型及管理制度。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从土地所有权角度界定官田与私田的区别,引证《汉书》《明史》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官田”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广义概念
    官田指由国家或皇室直接掌控的土地,与“民田”(私有土地)相对。其所有权归官府或皇室,通常由私人耕种并向官府缴纳地租或赋税。

  2. 具体类型

    • 公田:西周时期已出现,如《周礼》记载的“官田”属于公田的一种,供官府直接管理。
    • 无主荒地:汉代将未开垦的荒地划为官田,由国家分配或招垦,如《后汉书》提及“有草者尽曰官田”。
    • 皇室庄田:如明清时期的皇庄、牧马草场等,属皇室私有。

二、历史演变与制度特点

  1. 起源与制度化

    • 西周至汉代,“官田”名称逐渐确立,标志着土地国有化制度的形成。汉武帝通过战争和没收富商田地扩充官田,以缓解财政危机。
    • 魏晋时期实行“官牛田”,官府提供耕牛,农民与官府按比例分成收成(如官六民四)。
  2. 功能与特点

    • 经济功能:用于军需(屯田)、官俸(职田)、教育(学田)等。
    • 赋税较重:如明代江南官田赋税远高于民田,成为农民负担。

三、特殊类型举例

  1. 屯田:分军屯(士兵耕种)、民屯(招募流民)、商屯(商人垦殖),用于边疆开发和军粮供应。
  2. 抄没田:明初将元代贵族田地及罪犯田产收归官田,称为“抄没官田”。

四、社会影响

官田制度虽增强了国家财政和军事力量,但过度扩张易激化阶级矛盾。如汉代官田政策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明代江南官田的高赋税引发多次抗租运动。


以上内容综合了《周礼》《后汉书》《明史》等文献记载,以及历代土地制度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类型或案例,可参考、8、12的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表闾薄责彩楼参陪畅意朝望愁泣春台档案打招呼登献颠连冬爱钝衰恶忌痱子丰侯蜂至氛嚣腐木赶碌古代希腊裹肚号訴横恶恒碣黄净子胡夷巾帼迥涂臼窠剧目慷达科学教育影片髋髀蝰蛇乐游令典苓耳蠡勺鸟卜牛郎趫揵巧捷万端然诺三房市舶司首露守早爽烈树串儿瞤动铁棒磨成针头边頽索忘机妄进往止文林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