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狐狢的意思、狐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狐狢的解释

见“ 狐貉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狐狢(hú h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可指代两种具体的动物,亦在文学语境中引申为奸猾狡诈之人。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一、本义:动物指称

  1. 指哺乳纲犬科的狐狸(Vulpes vulpes),特征为尖嘴大尾,毛色多赤褐或黄褐,性机敏多疑。《说文解字》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 其毛皮自古为贵重裘料,如《周礼·天官·司裘》有“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之述,郑玄注提及狐裘为祭服材料之一 。

  2. 狢(亦作“貉”)

    指犬科貉属动物(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形似狐而体小,昼伏夜出。《尔雅·释兽》称:“貉子,貆。” 郭璞注:“似狐,善睡。” 其毛皮厚密,常与狐皮并称,如《史记·货殖列传》载“狐鼦裘千皮,比千乘之家” 。


二、引申义:文化象征

  1. 奸猾之喻

    因狐狸性多疑、貉善隐匿,古人常以“狐狢”并称喻指狡黠之徒。如《北史·王罴传》斥敌:“狐狢群小,乘间反覆。” 此用法凸显其贬义色彩,暗含对诡诈行为的批判 。

  2.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狐狢”多渲染荒凉意境。陆游《悯雨》诗云:“狐狢穴暗草,鼯鼠鸣空阶”,借动物活动烘托萧瑟氛围,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隐喻 。


三、现代用法辨析

现代汉语中,“狐狢”作为复合词已较少独立使用,但“狐”仍活跃于成语(如“狐假虎威”),“貉”则多见于动物学及毛皮业术语。需注意“一丘之貉”中的“貉”读作hé,与“狐狢”之“狢”同源异用 。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校勘本)
  4. 陆游《剑南诗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集)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文献原始链接稳定性不足,此处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版本;在线来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狐狢”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动物指代
    指狐狸与貉两种哺乳动物。狐狸毛色赤黄、性情狡猾,貉外形似狐但体型更小,二者常被并称。如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即描述它们在自然中的共存状态。

  2. 毛皮制品
    代指用狐、貉皮毛制成的衣物,象征华贵。例如《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弟子子路“衣狐貉”而立,朱熹注解强调此类皮裘属贵重服饰。汉代王褒《圣主得坚臣颂》亦用“狐狢之煖”体现其御寒特性。

补充说明
• “狐狢”与“狐貉”为异写形式,常见于古籍。
• 清代诗词中常借“狐狢”暗喻社会阶层差异,如孙枝蔚诗句“客半衣狐貉”对比贫富衣着。

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文献或文学表达中。

别人正在浏览...

爱力白眉神白润兵难不伐不怀彩釉草庐赤紧的持人长短但书叮当叮工作服跪炉寒心销志和友荒陋恢耀祸胎甲匠矫絜结构揭厉秔粮矜念进破寖疎金镞箭九介宽明郎舅兰州老不晓事凌锥鸾栖碌青旅衣马祸旁朝青春万岁罄地卿辅劬力髯鬣容心肉攫生日十二章石狮子硕义四姻九戚铁板红泪录铁如意土古文德班问慰帖五疾香油小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