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权幸的意思、权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权幸的解释

见“ 权倖 ”。


亦作“ 权幸 ”。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奸佞之人。《后汉书·陈球传》:“在朝清忠,权倖惮之。”《旧唐书·李景俭传》:“附权幸以亏节,通姦党之阴谋。”《清史稿·高宗纪论》:“惟耄期倦勤,蔽於权倖,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权幸

权幸(quán xìng)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权”(权势)和“幸”(宠幸)组合而成,专指受君主宠信而掌握大权的人,多含贬义,暗指其倚仗帝王恩宠滥用职权。

详细释义

  1. 核心含义:

    指帝王身边因得宠而显赫一时的近臣,常通过谄媚、迎合君主获取特权,干预朝政。此类人物在史书中多被视为祸乱朝纲的奸佞之徒。

  2. 单字解析:

    • 权(quán):意为“权势”“权柄”,《说文解字》释为“秤锤”,引申为支配力。
    • 幸(xìng):本义为“意外得到好处”,《说文》注“吉而免凶也”,后特指“帝王亲临”或“受君主宠爱”。
  3. 感情色彩:

    该词自带批判性,常见于史书对佞臣的记载。如《后汉书·皇甫规传》批评宦官“操弄国柄,荼毒海内”,即为典型“权幸”之流。

  4. 典籍用例:

    • 《明史·奸臣传》称严嵩“窃弄威柄,构结祸乱”,是权幸的代表。
    •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亦载:“德宗在位稍久,益自揽机柄,亲治细事,权幸得乘间而进。”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7版):

    定义“权幸”为“指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幸的奸佞之人”,并引《旧唐书》例证:“时政出权幸,不关两省(中书、门下)。”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9年修订版,第1234页。

  2.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释义强调其“凭借君主宠信专权”的特性,引《宋史·李纲传》:“时权幸多疾纲者。”

    来源:中华书局,2020年,第987页。

  3. 北京大学《汉语成语词典》:

    归类为历史人物评价用语,指出其多与“宦官”“外戚”关联,反映封建王朝权力失衡现象。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56页。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结合历史语境分析,确保学术严谨性。古籍用例及词典定义均标注明确出处,供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和历史文献记载,“权幸”一词的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指古代有权势且得帝王宠幸的奸佞之人,带有贬义色彩。拼音为quán xìng(ㄑㄨㄢˊ ㄒㄧㄥˋ)。

词源与演变

• 原词为“权倖”,后演变为“权幸”,最早见于《后汉书·陈球传》中“在朝清忠,权倖惮之”; • 唐代《旧唐书》用“附权幸以亏节”描述官员依附权贵失节的行为; • 清代《清史稿》记载帝王晚年“蔽於权倖”的史实。

用法特征

多用于史书对佞臣的批判性描述,如:

  1. 北宋赵汴因弹劾权贵被称为“铁面御史”;
  2. 明代廖堂借职务之便敛财贿赂权幸;
  3. 唐代李景俭被批勾结权幸、参与党争。

相关词汇

近义词:权宠、佞臣、宠臣
反义词:忠臣、直臣、清官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中。如需具体文献案例,可查阅《新唐书·张宿传》《清史稿·高宗纪》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尔兰岛奥处禀告兵输驳异不及事靫袋持禄偨傂丛顇大乐倒躲断烬反朴归真吠非其主風鑑焚林而猎馚馧赶鞘寡鹄孤鸾皇孋滑线婚姻夹辅检迹谨志济增烂事老瞒雷动柳子祠卵脬陆绩橘緑峥峥梅豆密写挐音旁门左道匹嫡僻浄牵犬东门奇民清嗽求学燃放深恩牲物石交施气水南水式说法台四个现代化探亲痰症铁索桥驼蹏鸡攕攕暇豫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