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错简的意思、错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错简的解释

古书以竹简按次串联编成,竹简前后次序错乱谓“错简”。后用以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经解》:“谓《大学》有错简者,疑《诚意章》引‘淇澳’而下也。” 清 魏源 《<大学>古本叙》:“今虽熄讼,而补传未去,错简未復。” 郭沫若 《历史人物·屈原研究》:“更有妄作聪明的人说它是错简,替它另行编辑了一个次序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错简是汉语文献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古代典籍(尤其是竹简、木牍类文献)在传抄、保存过程中因简牍顺序错乱或位置颠倒,导致文句不通、语义断裂的现象。该词源于简牍时代书籍的物理形态特征,后延伸指代文本内容因错位而产生的逻辑混乱问题。

核心释义与特征:

  1. 本义溯源

    古代文献书写于竹简或木牍上,以绳索编连成册。若编绳断裂或简牍散佚后重新整理时顺序错误,即形成“错简”。例如《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校书时“脱简断编,错乱相糅”,即描述此类现象【】。

  2. 引申含义

    广义上泛指传世文献中因文字错位、段落颠倒而造成的文意不通。如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分析《淮南子》时指出:“此因错简而误,当移正某句于某处”【】,强调文本复原需调整错乱部分。

  3. 现代应用

    在古籍整理与校勘学中,“错简”成为诊断文本讹误的重要概念。如《论语·季氏》篇中“见善如不及”章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存在错简导致语义割裂【】。

学术参考依据:

示例说明

《礼记·缁衣》篇中“民以君为心”章与下章文意不接,郭店楚简出土后证实传世本存在错简,需依战国竹简本调整顺序以恢复原义【】。


参考来源标注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错简”是古代文献学术语,指古书因竹简编联次序错乱导致的文字顺序混乱现象,后泛指古籍中的文字次序错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来源
    古代书籍以竹简串联编成,若编联的绳索断裂导致竹简散乱,重新整理时若次序错误,即形成“错简”。例如《战国策·楚策》中“倏忽”句因错简导致段落逻辑混乱。

  2. 引申意义
    后世将古书中文字、段落或章节的次序错乱统称为“错简”,如《礼记·儒行》和《素问·上古天真论》均存在此类问题。

二、学术影响

  1. 校勘学概念
    错简是古籍校勘的重要研究对象,学者需通过考据恢复原文顺序。例如明代高攀龙曾质疑《大学》存在错简,清代魏源也讨论过其古本编排。

  2. 实例分析

    • 《大学》补传争议:朱熹认为原文有缺漏,而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认为错简需调整而非增补。
    • 中医经典《内经》:《素问》中“七八,肝气衰……”等段落存在次序颠倒,需重新校订。

三、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错简案例,可参考《战国策》《素问》等古籍及校勘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按检背臣陂陇便风播赋犦槊餐巾辰旆痴汉传诵呆账谠人噉噬伏地浮索诡贸贵慕衡馆缓动混溟攉买胡荾假面剧豭猪哜嘈冀钞济和就是九天女绝迹来者疗愁粒度鹿门人落景没了捆儿郿坞猛政明良脑袋霓节纽襻蜣螂转粪前途未卜七尺躯轻帻躯躬人和三休善种少年之家首乡速祸逃兵天翁退军相谤相逼闲隔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