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政事和教化的不善。《后汉书·儒林传论》:“自 桓 灵 之间,君道秕僻。” 李贤 注:“秕,穀不成也。以喻政化之恶也。”《新唐书·路岩传》:“於是王政秕僻,宰相得用事。”
“秕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政治或社会风气的败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秕僻”字面可拆解为: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与“粃僻”(异体字,含义相近)的区分()。
“秕僻”通过类比谷物空瘪,生动批判了政治与教化的败坏,是古代士人对昏聩统治的典型批判用语。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自然物象隐喻社会弊病,强调治理失序带来的负面影响。
《秕僻》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微小而贫瘠的地方,也用来形容贫穷、落后的状况。
该词的拆分部首是禾(hé)和人(réng),部首表明该字与农业有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4画。
《秕僻》的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汉书·鲁恭王传》中,“秕”一词的本义是稻草;“僻”一词的本义是乡间,农村。后来逐渐引申为农村贫困、落后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秕僻”仍然保留了其原始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关于《秕僻》这个词的写法,我们可以参考《康熙字典》所提供的记载。
其字形是由“禾”和“米”组成,在上面加上“一”字(代表秸秆),下面加一个水平的“丶”字(代表秧苗),表示谷秆。
字形以“人”为主体,右边加上“百”字,表示乡间;上面再加一个“穴”字,表示农田之意。
1. 这个地方条件太差,可以说是个秕僻的小镇。
2. 由于长期的封闭与贫困,这个山区一直处于秕僻的状态。
3. 他来自一个秕僻的农村,却拥有着非凡的才华。
秕信、秕麦、僻处、闲僻、僻远
落后、贫穷、偏僻、闭塞
繁华、富裕、繁忙、繁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