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甘露。谓其沾溉惠物。《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郑玄 注:“膏,犹甘也。”《汉书·董仲舒传》:“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姦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脩何飭而膏露降,百穀登。” 隋 江总 《咏双阙》:“屡逢膏露洒,几遇祥烟初。” 唐 元稹 《竞渡》诗:“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
膏露,汉语词汇,读音为gāo lù,其核心含义指甘美的雨露,常带有祥瑞、滋养的象征意义。该词属于书面语,多用于古典文献或具有文学色彩的语境中。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构成、文化意象及现代应用角度详细阐释:
指味道甘甜、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益的雨水或露水。《汉语大词典》释义为:“犹甘露。谓其沾溉惠物如膏,故称。” 强调其如油脂般滋润万物的特性。来源《汉语大词典》
在古典文献中常比喻君主或上天的恩惠,如“膏露降,百谷登”(《汉书》)。体现自然馈赠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意蕴。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膏露”为并列结构,以“油脂”的丰润特性修饰“露水”,强调其滋养万物的功效,属汉语中典型的意象复合词。
古代将风调雨顺视为治世象征,“膏露流润,嘉禾蔚然”(《宋书·符瑞志》),体现农耕文明对自然馈赠的崇拜。来源《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如《礼记·礼运》载:“天降膏露,地出醴泉”,以自然祥瑞颂扬仁政。柳宗元《为韦京兆作祭杜河中文》亦云:“膏露降滋,百谷用成。” 来源《礼记正义》
“膏露”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天人感应”“以农为本”的哲学思想,既是自然现象的凝练表达,亦是传统祥瑞文化的重要符号。其词义由具体物象(甘美雨露)延伸至抽象概念(恩泽福佑),体现了汉语词汇深厚的文化内涵。
“膏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膏露”指甘甜的露水,常被赋予自然恩泽或祥瑞的象征意义。其中“膏”意为“甘美”,“露”即露水,合称形容滋润万物的甘露。例如《礼记·礼运》记载:“天降膏露,地出醴泉”,郑玄注解“膏,犹甘也”,强调其甘润特性。
“膏露”既是自然现象的雅称,也是传统文化中祥瑞与德政的意象符号。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礼记》《汉书》等典籍。
百生班家女师别管秉耕草妖承安词才丹楼颠委东武吟罚不责众敷霜高翬膈言鳏寡茕独贯盈恶稔归祭过听孤上寒牎候风黄雚护塞角子门精瘦酒中趣科研冷雨另起炉灶离校生茏郁漏脯论駮落薄马络痲疹氋氃描眉冥心民正闹茶匿悃拍试羟基墙头一棵草,风吹两边倒取遣肉色散阔史祸守命爽俊铄颖速溶夙业胎衣挺劲徒人为人作嫁温滑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