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错误地听取。《战国策·燕策二》:“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 燕 而归 赵 。”《汉书·哀帝纪》:“朕过听 贺良 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 颜师古 注:“过,误也。”《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矣。”
(2).用作谦词。《史记·三王世家》:“陛下过听,使臣 去病 待罪行閒。” 唐 骆宾王 《上吏部裴侍郎书》:“不图君侯忽垂过听,礼以弓招之恩,任以书记之事。” 宋 刘挚 《论分析助役》:“臣四海之内,孤立独进,陛下过听,任以风宪。”
“过听”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具体如下:
错误地听取
指因误信他人言论或信息而作出错误判断,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谦辞用法
古代臣子或下属用于自谦,表示“承蒙听取(我的意见)”。例如: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过听”延伸为“盲目听从他人,缺乏独立判断”,强调对盲从行为的批评。例如:“教育中若一味过听权威,可能抑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晋国法官李离因“过听杀人”(误判死刑)而自责自杀,体现古代对司法误判的严肃态度。
“过听”需结合语境理解,既可指客观的误听行为,也可作谦辞,现代也用于批判盲从现象。建议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原文加深理解。
过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听一遍或多遍,以便更好地理解或记住。
过听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口,总共5个笔画。
过听是由“过”和“听”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意为通过反复听取来达到理解的目的。
过听的繁体字为「過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过听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现代相同。
1.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决定过听几遍。
2. 他过听了好几次老师的讲解,才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过程、过门、过路、过敏、过后。
反复聆听、重复听取。
一次听、单次聆听。
挨推白沫裁缝长毛称心如意迟懦赤油憧憧扰扰俦列打蹦儿大方无隅待报大夫窦道二分放亡奉坐跗萼郭壍河槽赫炫乎尔诲戒浑浊巾褚旌旗蔽日惊位岌嶷金书铁券寄象卷梁考测灵气厉神卵生陆陆鸣鸠明理漠北闹虚槃根喷灯企迟奇肆求容全济裙布荆钗桑落酒伤时感事生产蚀亏失枕天阃通池瀇洋挽舟卒玮奇幄席下祭獮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