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涩的意思、拗涩的详细解释
拗涩的解释
生硬难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北魏 繆袭 仿其体,作《尤射经》,拗涩不可句读,殊觉无谓。”
词语分解
- 拗的解释 拗 ǎ 弯曲使断,折:竹竿拗断了。 拗 à 不顺,不顺从:拗口。拗口令。 拗 ù 固执,不驯顺:执拗。拗不过他。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涩的解释 涩 (澀) è 不光滑,不滑溜:轮轴发涩。 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苦涩。这个柿子很涩。 文字难读难懂,不流畅:晦涩。生涩。涩讷。 滑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拗涩"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语言文字在音韵或诵读上的特点。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拆分和组合角度进行解释:
一、 单字释义
- 拗 (ào / ǎo / niù): 此处主要取ào 音。本义指“弯曲”、“折断”,引申为“不顺”、“不顺畅”。在音韵、语感层面,特指“发音别扭”、“不顺口”。
- 涩 (sè): 本义指“不润滑”、“使舌头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引申为“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
二、 组合释义 “拗涩”
将“拗”与“涩”结合,“拗涩”一词的含义侧重于:
- (音韵、诵读方面)别扭不顺,拗口难读: 指词句的声调、音节组合不符合常规的语言习惯或韵律规则,读起来感觉滞涩、不流畅,甚至需要刻意改变发音才能读出。
- (文意、表达方面)生硬晦涩,难以理解: 由于音韵上的不顺畅,往往也伴随着文意表达上的生硬、晦涩,不易为人所理解。
三、 具体应用与语境
“拗涩”主要用于形容:
- 诗文韵律: 指某些诗句或词句为了符合格律(如平仄、押韵)或追求特殊效果,而采用了不常见的字词搭配或语序,导致诵读时感觉别扭、不自然。
- 例: “杜甫晚年的一些诗作,因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时不免显得拗涩。”
- 来源参考: 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中在讨论近体诗变格与拗救时,会涉及诗句诵读的顺畅与否问题。
- 语言表达: 指说话或行文时用词生僻、句法奇特,或者夹杂过多方言、古语,导致听者或读者理解困难,感觉不流畅。
- 例: “他的文章引经据典,但有时过于追求古奥,反显拗涩。”
- 来源参考: 吕叔湘《语文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讨论语言运用与表达的著作中,会强调避免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
- 生僻字词或特殊读音: 某些字词本身读音特殊或组合后读音不顺,也可用“拗涩”形容。
四、 与近义词的细微区别
- 拗口: 更侧重于发音上的不顺口、别扭,强调“读”的体验。范围相对较窄。
- 晦涩: 更侧重于意义深奥、模糊不清,难以理解,强调“懂”的难度。范围较广。
- 拗涩:兼具“拗口”的音韵不顺和“晦涩”的意义难懂两层含义,尤其强调因音韵、句式上的不顺畅(拗)而导致的理解困难(涩)。常用于对诗文、特定文本语言风格的批评或描述。
“拗涩”形容的是语言文字在音韵节奏上别扭不顺(拗),进而导致诵读困难或文意理解艰深晦涩(涩) 的特性。它常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特别是评价古典诗词或某些追求独特风格的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注:由于“拗涩”属相对专业的文学批评或语言学词汇,在常用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可能未单独收录,其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古代诗话词话及现代学者如王力、吕叔湘等关于诗词格律和语言运用的论述进行归纳。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语言学、诗学专著获取更权威的引证。)
网络扩展解释
“拗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iù sè,主要用于形容文字或语言表达生硬、不流畅,难以顺畅阅读或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生硬难读:指文字或语句结构不自然,读起来拗口且缺乏流畅感。例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批评某文体“拗涩不可句读”,即表达艰涩难懂。
2. 词义构成
- “拗”:本义为固执、不顺从,引申为语句不顺口(如“拗口”)。
- “涩”:指不润滑、晦涩,形容文字艰深或表达不生动。
两字组合后,强调语言或文字的双重不流畅性。
3. 应用场景
- 文学批评:常用于评价诗文、典籍的晦涩风格。例如《尤射经》因模仿古体而显得“拗涩”,被袁枚视为无意义。
- 日常表达:也可描述口语或书面语中不自然的表达方式。
4. 相关扩展
- 近义词:艰涩、晦涩、生硬。
- 反义词:流畅、通顺、晓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随园诗话》等古典文论。
别人正在浏览...
八拜交保盈持泰备盛秕缪财星侧隐谗语车輮出处进退厨珍额缺俯拍干柴烈火构摈海道合应讳饰格虎书较场节吝碣子警辟警透救提军厅枯腔连六鳌猫鬼猛可里密谛明细账穆哀幕帷那样溥天同庆怯薄青线清斋亲结曲谬荣乐入月闪下社伙食茶属于束约司鸿私起松椟腾霜白托坟危巢壝埒帏室戊戌六君子相法香侣絃匏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