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梅什儿 ”。食品名。以梅子掺和生姜肉桂制成。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三七:“ 杭州 梅舌酸復甜,有笋名曰虎爪尖。”自注:“ 杭 人擣梅子,杂薑桂糝之,名曰梅舌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把断砖,旧袜,皮袍,洋服,巧克力,梅什儿……之类,凑在一处,重行开张,算是新公司。”
“梅舌儿”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定义
指一种以梅子为主料,掺和生姜、肉桂等辅料制成的食品,口感酸甜,带有香辛味。
历史与文学记载
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提到“杭州梅舌酸复甜”,并自注其做法为“杭人擣梅子,杂姜桂糝之,名曰梅舌儿”。鲁迅在杂文中也提及此物,说明其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的流传。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误传相关。
主流解释中,“梅舌儿”更倾向指代传统食品,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清代诗词或地方民俗资料。
梅舌儿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嘴唇干裂发痒。这个词语由梅字、舌字和儿字组成。
梅舌儿这个词语的部首是木(mù),梅字的拆分是木+每,共有12个笔画;舌字的拆分是舌+舛,共有6个笔画;儿字的拆分是儿,共有2个笔画。
梅舌儿一词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形容口干喉咽发痒的症状,如《红楼梦》等。在古代,人们相信不同的身体部位和症状与天气、气候等有关,因此将嘴唇干裂发痒形容为“梅舌儿”。
梅舌兒
在古代,梅舌儿的写法略有不同,没有使用现在的“儿”字,而是用“兒”字代替,写作“梅舌兒”。
1. 我天天都感觉嘴里很干,像是得了梅舌儿。
2. 冬天的天气太干燥,容易使人患上梅舌儿。
梅花、梅雨、梅子、舌头、舌苔、舌骨
嘴唇干燥、口干舌燥
口水多、嘴唇湿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