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薄无知或浮薄轻佻的人。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然而信有未孚,理有未至,曾无耻格,益用凋刓,小则综覈之权见侵於下辈,大则枢机之重旁挠於薄徒。” 唐 林宽 《曲江》诗:“倾国妖姬云鬢重,薄徒公子雪衫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没用处》:“奈何近世薄徒,自为岸谷,以含毫纸墨为末事,以察言守分为名流。”
薄徒是汉语中具有特定语义组合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词义解析
“薄”在古汉语中多表示“轻视”“浅薄”或“微少”,如《论语·卫灵公》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薄”即含“轻”义。“徒”则指某一类人,如门徒、信徒。组合后,“薄徒”多指学识浅薄、品行不端的群体,或特指轻视礼法、行为不检之人。例如《汉书·艺文志》提及“薄徒嚣然”即形容此类人(来源:《汉语大词典》)。
出处与语义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盐铁论·褒贤》中“薄徒巧伪”形容虚伪之徒(来源:中华书局《盐铁论校注》)。唐宋以后,“薄徒”词义逐渐泛化,可指代浮夸不实的文人群体。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将其释为“薄德之徒”,强调道德层面的贬义(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
用法与例句
在古代文献中,“薄徒”常作主语或宾语,例如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薄徒争以诡词炫俗”,指浅薄者以奇谈怪论博取关注(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艺苑卮言校注》)。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言风格文本或学术考据中。
“薄徒”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指浅薄无知或浮薄轻佻的人
这一含义在古籍中较为常见,例如唐代元稹的《戒励风俗德音》中提到“大则枢机之重旁挠於薄徒”,林宽《曲江》诗中也有“薄徒公子雪衫轻”的描述()。现代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等均沿用此释义,形容人的品行不端或轻浮。
成语:指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怀疑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归为成语,解释为“不信任他人意图或动机”。但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批评某人“薄徒无行”,或形容群体“薄徒之辈难成大事”。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现代词典及语言学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原文。
拜母百思不得其解傍牌半上日昼北方方言不定蚕食谌母痴长酬恩戳煤钎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忖沙打靶丹唇惵息娥姜水风月门庭佛日伏地圣人服具赴举杠棒鼓荡古懽果子酱好玩荒鸡豁嘴金翅擘海旌旆厩将苛痒宽怠琅简连环寨流动资金龙见鸾诏漯漯率俾冒黩鸟穷蟠委错紾泡幻碁布星罗蹊遂扫竹盛门事数司声松肪颂系索诃世界缩头鳊条案蛙角物华物议霞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