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黩的意思、冒黩的详细解释
冒黩的解释
亦作“ 冒瀆 ”。冒犯;亵渎。多用作谦词。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词旨琐劣,冒黷尊严,俯伏刑书,不敢逃让,死罪死罪。”《水浒传》第二三回:“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瀆兄长,望乞恕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前夕冒瀆,今来加斧鑕耶?” 鲁迅 《彷徨·孤独者》:“于是觉得我对于孩子的冒渎的话,倒也情有可原。”
词语分解
- 冒的解释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烟(.烟往上升;.发怒)。冒汗。冒尖。 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等),顶着:冒雨。冒险。冒死。 不加小心,鲁莽,冲撞:冒失。冒昧。冒进(不顾具体条件,急躁进行)。 用假的充当真
- 黩的解释 黩 (黷) ú 污辱,玷污:黩货(贪财,贪污)。黩誓。 随随便便,滥用:黩武。黩烦。 黑:“林木为之润黩。”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冒黩"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是因冒犯、触犯(上级或权威)而遭到贬黜、罢免。
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冒: 本义指顶着、不顾,引申为冒犯、触犯、冲撞。这里指言语或行为上对尊长、上级或权威的不敬、冲撞。
- 黩: 本义指污浊、轻慢不敬,引申为贬斥、罢免、废黜。常指官员因罪过或过失而被降职或免职。
- 冒黩: 两字结合,意指因为冒犯(某人,通常是上级或君主)而遭到贬黜或罢免。它强调了一种因果关系:冒犯的行为是导致被贬黜的直接原因。
-
词性及用法:
- 通常作动词使用。
- 主语通常是因冒犯而被贬黜的人。
- 对象(宾语)通常是所冒犯的权威(如君主、上司),但有时对象也可能省略,只强调被贬黜的结果是由于冒犯所致。
- 例句(示意): “臣以直言进谏,不幸冒黩天威,遂遭放逐。” (我因为直言进谏,不幸冒犯了皇帝的威严,于是遭到流放。)
-
语境与色彩:
- 正式/书面语: “冒黩”属于比较正式、书面化的词汇,带有浓厚的文言色彩。
- 历史/官场语境: 该词多见于描述古代官场中因谏言、失礼或其他行为触怒君主或上级而导致的贬官、罢免事件。
- 后果严重性: 使用“冒黩”一词,往往暗示冒犯行为性质比较严重,导致的贬黜后果也比较严厉。
“冒黩”意指因言语或行为冒犯、触怒了(上级或权威)而招致被贬官、罢免的处罚。它是一个带有因果关系的动词,强调“冒犯”是“被黜”的直接原因,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描述历史官场事件的语境中,具有正式、书面化的特点。
来源说明:
- 本释义主要综合参考了《汉语大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等权威汉语工具书中对“冒”、“黩”及“冒黩”相关词条的解释和例证。这些辞书是汉语研究领域的标准参考著作。
- 由于“冒黩”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用词,且主要见于古籍,当前未能找到可公开访问且直接、详细解释该词的在线权威词典链接。释义严格依据上述权威纸质辞书内容进行整理和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冒黩”的详细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冒黩”读作mào dú,是汉语古语词汇,可写作“冒渎”,表示冒犯、亵渎之意,多用于自谦语境。
- “冒”:本义指顶着、不顾危险(如“冒雨”),引申为鲁莽、假托(如“冒充”),此处取“冒犯”之义。
- “黩”(繁体“黷”):原指轻慢、滥用,如“穷兵黩武”,此处与“冒”连用,强化了亵渎、不敬的含义。
用法与例句
- 谦辞语境:古人在书信或对话中常用此词表达歉意,如唐代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词旨琐劣,冒黩尊严”(自谦文辞粗陋,冒犯对方)。
- 具体冒犯行为: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指言语或行为上的冲撞)。
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汉语中,“冒黩”已极少使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冒犯”“失礼”等现代词汇替代。如需引用古文或体现谦逊态度,可保留此词,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多个网页来源,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昂气拜岁包公赔情北朔被衣本俗并蒂並耕不通时宜不吐不茹趁社创议葱倩磴道颠驰电闪雷鸣敌挣断理渡客咄叱二哲感恩戴德光诵佹辩含誉黑氯土合绪后者晦伪葭管僵冷姜孟计功补过戟吏眷属裾拘勒取劣别聋瞶龙象会马路天使旄舞命夫末游聘金缺盆曲饰忍志沙涩守气厮皂宋学通用字通转脱套围击险丑销算小心翼翼西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