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冒瀆 ”。冒犯;亵渎。多用作谦词。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词旨琐劣,冒黷尊严,俯伏刑书,不敢逃让,死罪死罪。”《水浒传》第二三回:“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瀆兄长,望乞恕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前夕冒瀆,今来加斧鑕耶?” 鲁迅 《彷徨·孤独者》:“于是觉得我对于孩子的冒渎的话,倒也情有可原。”
关于“冒黩”的详细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冒黩”读作mào dú,是汉语古语词汇,可写作“冒渎”,表示冒犯、亵渎之意,多用于自谦语境。
用法与例句
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汉语中,“冒黩”已极少使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冒犯”“失礼”等现代词汇替代。如需引用古文或体现谦逊态度,可保留此词,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多个网页来源,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冒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勇往直前、勇敢无畏。它描述了一个人勇往直前、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状态。
《冒黩》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冖”和“黑”。其中,“冖”为冒字的上半部分,表示遮蔽;“黑”为黑字的部分,表示黑暗。
它的笔画数为15画,其中,“冒”字包含5画,“黑”字包含10画。
《冒黩》一词源自《诗经·大雅·黄鸟》:“惠而好我,搏我于毕宿,替我冒黩,言采其曲。”意为受到恩惠之后,将勇往直前,勇敢战胜困难,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和对困境的克服的决心。
繁体字为「冒黳」。
古时候的《冒黩》字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古字中的“黩”字用的是“黑”字的变体,写作“黨”,并将其放置于“冒”字旁边。
1. 他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真是个冒黩的人。
2. 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冒黩向前。
冒进、冒失、冒犯
勇敢、大胆、无畏
胆怯、懦弱、畏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