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数的意思、事数的详细解释
事数的解释
(1).佛家语。指一切事物的名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 殷浩 )被废,徙 东阳 ,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 刘孝标 注:“事数,谓五阴、十二入、四諦、十二因缘、五根、五力、七觉之属。”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原来般若学对于‘性空’讲得比较空泛,要揭示其内容,必须把‘事数’(即名相)弄清楚。”
(2).指用以推测人事吉凶的一种术数。《梁书·司马褧传》:“ 褧 学尤精於事数,国家吉凶礼,当世明儒 明山宾 、 贺瑒 等疑不能断,皆决焉。”
词语分解
- 事的解释 事 ì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办法:光着急也
- 数的解释 数 (數) ù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数控。 几,几个:数人。数日。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命运,天
专业解析
“事数”是一个相对冷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释:
一、佛教术语(核心含义)
- 释义: 指佛教经典中对教义、概念、名相所做的分类、计数和法门条目。它是对复杂佛教义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结果。
- 来源与背景:
- 该词源于古印度佛教的治学方法,与梵语相关概念(如“saṃkhyā”,意为计数、数)有关。
-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和学者在翻译、研习佛典时,需要对其中大量的名相(概念术语)、修行法门、因果道理等进行归纳、分类和计数,以便于理解和传授。这些被归类、计数出来的法门条目就被称为“事数”。
- 例如,四谛(苦、集、灭、道)、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十二因缘等,都是典型的“事数”。
-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七卷): “事数:佛教指一切事物的名相和分类。”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权威辞书]
- 在线版《汉语大词典》亦可查证:汉语大词典 - 事数 (需注意在线版本来源需核对,此处以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为准)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事数】 法门之数也。如三界、四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五位七十五法、百法之类是。” [权威佛教辞典]
二、古代一般含义(次要含义)
- 释义: 指方术、权术、治理国家的方法或手段。此义项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但不如佛教义项常见。
- 来源与背景: 此义项中的“数”常通“术”,指方法、技艺、谋略。“事数”即指处理事务(尤其是国家政事)的方法或权术。
-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第七卷): “事数:指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权术。”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权威辞书]
- 《周易·系辞上》: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虽未直接出现“事数”,但体现了“数”与探究规律、方法的关系) [经典文献背景]
- 后世注疏或相关论述中可能引申此意。
“事数”一词的核心含义植根于佛教文化,指对佛教名相、法门进行的系统分类和计数,是理解佛教义理的重要工具。其引申义则泛指处理事务(尤指国事)的方法和权术,体现了“数”在古代汉语中与规律、方法相通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非常用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事数”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
佛学概念
指佛教中一切事物的名相(即名称与相状),是分析现象的基本术语。例如“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六根与六尘)、“四谛”(苦、集、灭、道)等。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殷浩研读佛经时唯独对“事数”难以理解,需借助注解说明,可见其复杂性。吕澂在佛学研究中亦强调,理解“事数”是掌握般若学“性空”理论的基础。
-
术数占卜
指通过特定方法推测人事吉凶的方术。据《梁书·司马褧传》记载,司马褧精通此术,曾为当世儒者解答国家礼仪中的疑难问题。这类术数可能涉及传统历法、礼仪推算等,与古代占卜文化相关。
其他网页(如-6)内容与上述两类解释重复,未提供新信息。需注意,“数”在汉语中另有计算、技艺等含义(参考),但“事数”作为固定词组时以上述两义为主。
别人正在浏览...
柏署被丽北音鉢授不争气尘外迟怯畜愤倒牀督师放眼世界干产规银古昔荒失涣渥火焰脚程搅害节神极际浄门祲沴救荒纪叙跼蹙跨凤乘龙狂奔蜡兄凉清眉下添眉闹丛丛蹑逐蓬赖麻直迫真抢地钳髠樵山秋汛壬夫荣宴散释少敍神丛生全时历疏不间亲台阁生风太平盛世陶家柳藤椅田额停脱瓦墁晩红象邸羡田先头狎兽淅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