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索诃世界的意思、索诃世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索诃世界的解释

佛教语。即娑婆世界。索诃,梵语的译音,也译作“娑婆”。意为“能忍”、“堪忍”。索诃世界,又名忍士,系 释迦牟尼 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 唐 道宣 《释迦方志·封疆》:“佛之所王土也,号曰索訶世界,即古翻经为娑婆矣,经中所谓忍土者也。谓此土人强识力念能忍苦乐,堪任道器,故佛王之。” 辽 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卷六:“索訶世界,旧娑婆,梵语也。此云堪忍,即 释迦如来 所主忍土地。”亦省作“ 索訶 ”。《法华经玄赞》卷二:“梵云索訶,此云堪念。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索诃世界是佛教术语中"娑婆世界"的另一种音译形式,源自古印度梵文"Sahā-lokadhātu",指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即人类所居的堪忍世界。该词由"索诃"(音译)和"世界"(意译)组合而成,"索诃"对应的梵语词根"sah"含有"忍受、承担"之义,意指此世界众生堪能忍受诸苦而修行。

在《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汉传佛教典籍中,该概念被阐释为包含三重含义:其一指物理空间维度,即三千大千世界;其二象征众生所处的烦恼境遇;其三体现菩萨悲愿,特指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选择驻留的秽土世界。唐代窥基法师在《法苑义林章》中特别强调,此世界众生因具足贪嗔痴三毒,故需以"堪忍"精神实践佛法。

据佛学大词典记载,该术语在汉传佛教体系中与"极乐世界"形成对照概念,前者强调修行者面对现实苦难的勇猛精进,后者则指向通过修行可达的清净佛土。这种二元世界观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脉络。

语言学角度考察,"索诃"的译法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古译经本,后逐渐被"娑婆"译法取代,但在部分敦煌写经残卷中仍保留此古译形式,这为研究佛教术语汉译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现代佛教研究中,学者多将两种译法视为同一梵文原词的不同音译变体。

网络扩展解释

“索诃世界”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1. 词源与别称 源自梵语“Sahā”的音译,也被译为“娑婆世界”或“索阿世界”。其核心含义为“堪忍”“能忍”,因此又称“忍土”或“忍士”。

  2. 宗教内涵 在佛教宇宙观中,索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范围,代表众生需忍受苦难、烦恼的现世世界。它包含“三千大千世界”,即佛教对宇宙结构的宏观描述。

  3. 文化释义 唐代文献《释迦方志·封疆》等曾提及此概念,强调其作为佛教修行者需超越的世俗场域。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无依无靠的状态”,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可能与原佛教定义存在偏差。

扩展说明
“娑婆世界”常与“极乐世界”对照,前者象征充满缺憾的现实,后者代表圆满的理想净土。理解这一概念需结合佛教“四谛”中的“苦谛”,即承认世间本质为苦,并通过修行达到解脱。

别人正在浏览...

阿越白磷磅礚背前面后笔下财迷诚能驰瞻充起麤锦道徒雕桐东野败驾杜弃蕃孕漨浡浮衍故歇汉都寒煤护旗检督降鉴讲念减退简择鯨鏗精妙井喷寂阒咎过鸡鹜鞠凶孔翠雷椎列姑射路柳墙花麦加买卖蛮市弭合密幄能言家皮屐平晓千形万状凄风冷雨起例上庠山际摄画声风木诗魂世资书辞谭吐陶怡突突囔囔危羸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