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感讽的意思、感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感讽的解释

犹讽谕。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诗》:“呼天天不闻,感讽復何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感讽"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语素"感"与"讽"来理解,整体带有文学批评和委婉劝诫的色彩。以下是基于词典释义的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感讽"指的是借助委婉含蓄的语言或艺术形象来表达感慨、批评或劝诫之意。它融合了"感"(触动、感慨、抒发情感)和"讽"(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的双重作用。其目的往往不是直接的抨击,而是通过引发读者的感触和思考,达到批评现实、规劝世人的效果。这种表达方式常见于古典诗文创作中。

2. 词义特征与用法:

3. 文学语境中的应用: 在文学批评中,"感讽"常用来评价那些对社会现象、政治弊端或个人命运有所感慨并予以委婉批评的作品。例如,许多现实主义诗歌、咏史诗、寓言等都运用了感讽的手法。杜甫的"三吏"、"三别"在反映民生疾苦时饱含深沉的感慨与对统治者的委婉批评,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中多有感讽之作。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感讽”一词的含义可以从文学创作和词语解释两个角度理解:

一、作为李贺诗作标题

《感讽五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创作于他隐居昌谷期间。诗中通过描写秋日山野的景物(如石根秋水、野竹、蟾光等),结合“张仲蔚”的典故,婉转抒发了怀才不遇、僻处乡野的苦闷。例如诗句“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以栀子凋零暗喻自身境遇,体现其以景寄情的创作特点。

二、作为词语释义

意为通过隐喻或讽刺手法表达情感与批判,常见于古典诗文。例如金代元好问《雁门道中诗》中的“呼天天不闻,感讽復何补”,即用“呼天不应”的意象讽刺现实的无奈,属于典型的感讽手法。

核心特点:

  1. 表达隐晦:不直接批判,借物象或典故传递思想(如李贺借“披书案将朽”暗指读书无成)
  2. 情感驱动:源于作者对现实境遇的深切感触
  3. 文学功能:兼具抒情性与社会批判性,多见于咏怀类作品

注:该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哀毁瘠立白棠保界边州拨浪鼓泊主鸧麋长生院呈明晨景处馆翠樽淡书名刀勅牴啎斗牛宫肚皮里点灯笼飞流短长缚束乖绝拐卖桂席海棠梨寒灰号哨浣浣画丘汇水火拼活似绛仙交际解札救亡跨鼓匡合愧痛离合诗乱作胡为荦荦辇閤譬说牵黄青苗法秦越跂竦人卒山棚少腹声骨设想实至名归水冲彤幢亡厝问安视寝雾氛物货稀龄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