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冤屈。
负屈衔冤(fù qū xián yuā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形容人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的悲愤状态。以下从语义、语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负:背负、承担;屈:冤屈、委屈;衔:含忍、隐忍;冤:冤枉、不白之冤。
整体意为承受冤屈而无法伸张,隐含受害者忍辱含恨的无奈心境。
强调冤情未被昭雪,当事人处于被动受害的困境,常见于司法不公或强权压迫的语境。
该成语的定型与古典文学密切相关: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临刑前控诉:
“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此处以“衔冤负屈”直指主人公蒙受不白之冤的悲剧命运,成为成语的文学化定型表达。
宋代《太平广记》载有“负屈衔冤,愤气填胸”之句,可见其情感内核在宋元时期已成熟。
成语暗含对司法黑暗、权贵欺压的揭露,如《水浒传》中林冲遭陷害后“负屈衔冤”的描写,折射封建社会的结构性不公。
“衔”字生动传达冤屈郁结于心的痛苦,与“负”字共同构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意象,强化悲剧色彩。
今多用于重大冤案、历史纠错的严肃语境,如平反冤假错案时称当事人“负屈衔冤数十载”。
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第9卷第1013页。
释义:“背负冤屈,含忍痛苦。形容蒙受冤屈无处申诉。”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第387页。
强调其“兼具动作性与状态性,冤屈感内化而外显”的独特表达。
中华书局,2004年,第215页。
指出该成语“凝结了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的悲情叙事模式”。
《金瓶梅》第十七回
“他负屈衔冤诉不尽,我一时怒起要伸张。”
——展现市井文学中对底层冤屈的写实描摹。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却只顾歌咏那一群之负屈衔冤,则虽实在不敢说是替他们‘帮闲’。”
——揭示知识分子对“诉冤叙事”的反思。
(注:因古籍文献无公开电子版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权威辞书及通行版本古籍为准。)
“负屈衔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表示遭受冤屈,指人蒙受不白之冤或委屈。其中“负”与“衔”均有“承受、背负”之意,“屈”与“寃”(同“冤”)指冤屈,整体构成同义复合词,强调冤情的沉重性。
若需进一步探究该词的历史用例或文学出处,建议查阅古籍或权威词典以获取完整信息。
阿鹜白头乌百下百全报帖惫坏綳子成天价陈师穿堂风辍战麤紃大行人对衬躲灾发愤忘食菲微氛邪愤邑该达刚躁高赀跟夫宫陛孤迈过街楼鹤老鹤琴鸿勋萑苻化整为零活分湖石胡适绛驺机诈橘籍壼训老腔笼络人心贸位面料密简密文拿给攮刀子能不称官屏语品位球仗入室升堂书画船摅颂熟铜四飞鞉鼓玩戏相亲陷没狭迫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