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帖的意思、报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帖的解释

[document (cand,note) to report good news] 用大红纸写的报喜单

详细解释

(1).犹通知单。《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郡王﹞逕到 西山 灵隐寺 。先有报帖报知,长老引众僧鸣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烧香。”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方纔看见报帖説他已至马头,不免备下脚色,竟去会他便了。”

(2).旧时向得官、复官、升官和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 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掛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 范 讳 进 高中 广东 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报帖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复合名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指"通报事项的文书",具体应用场景及功能可细分为以下三类:

  1. 科举制度中的录取通知

    古代科举放榜后,官府派遣"报子"将考取功名的消息以书面形式送达考生家中,此类文书称为报帖。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记载范进中举时"报帖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其格式包含考生姓名、名次及主考机构。

  2. 官民通用的信息公示载体

    《辞海》指出报帖在行政体系中被用作公告文书,常见于衙门发布的政令、通缉等公文。民间则延伸为婚丧嫁娶时使用的礼仪文书,如贺寿帖、讣告帖等,《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载"差人送个报帖来,说『按院已到』"即属此类。

  3. 社会交际的礼仪凭证

    《中国风俗通史》考证明清时期报帖具备身份标识功能,拜访者需先递送写有姓名官职的报帖,主家凭帖决定是否接见,此制在《金瓶梅》第五十五回"西门庆叫玳安儿拿报帖往周家去"的描写中可见端倪。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书面通告"的引申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历史词条,建议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通知""公告"等现代对应词。

网络扩展解释

“报帖”是汉语中的传统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用法:

  1. 基本定义
    指用大红纸书写的报喜单,常用于通知科举考试中榜、官职升迁等喜讯。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收到的“捷报”即为典型报帖。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起源于科举制度,是官方或民间向中榜者家庭传递喜讯的正式文书,兼具通知和庆贺功能。明清时期,无论中央或地方均称此类文书为“报帖”或“捷报”。

  3. 结构与内容特点
    报帖通常包含固定格式,如“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其中:

    • “捷报”:标明喜讯性质;
    • “贵府”:尊称对方宅邸;
    • “讳”:避讳中榜者名字以示尊敬;
    • “京报连登黄甲”:预祝后续殿试再获佳绩的吉祥语。
  4. 文化意蕴
    报帖不仅传递信息,更象征社会地位提升。其红色纸张、特定措辞均体现传统文化中对功名的重视与礼仪规范。

  5. 延伸含义
    广义上也可指代传递消息的通知单,但此用法在现代较少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报帖的实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儒林外史》相关章节或科举文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大胡同白发丹心白鶂边郭鞭影不定车如流水马如龙楚词麤戾蹈波得尺得寸邓拓楯鼻二土匪人根际含薰阁和氏璧红夷鸿篆黄馘讲场简亵见仗叫应嗟惜姬侍决羽居敬橘浦看耍克伏枯树生华冷森森连壤聊以解嘲礼券麦苗盘底庖牺氏普查峭危起根青萍齐纨鲁缟起衅曲裾软脂酸洒兵三就食积顺説死产偷俗委珠虾目象征派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