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保见的意思、保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保见的解释

(1).指保证人。 唐 拾得 《诗》:“为他作保见,替他説道理。一朝有乖张,过咎全归你。”参阅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保人和证人》

(2).犹保证。《元典章·户部十三·私债》:“今后,凡取借部下诸人钱债,合行明立保见出息文约。若不依数归还,理宜究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保见(bǎo jià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及社会功能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担保并见证的行为或角色,多用于契约、协议等正式文书中。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沿革及使用场景分述:


一、基础释义

  1. 担保与见证的双重职能

    “保”意为担保、保证,“见”意为见证、证明。合指在订立契约时,既为履约提供担保,又作为第三方见证人的角色。

    例: 明清地契中常见“保见人”署名,承担连带责任(《汉语大词典》)。

  2. 法律语境中的特指

    在传统契约中,“保见”常与“中保人”同义,即担保债务履行或交易真实性的中间人。若债务人违约,保见人需代为清偿(《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二、历史演变与方言存续

  1. 古代文书中的制度化角色

    宋元以降,“保见”广泛见于田宅买卖、借贷契约。如《名公书判清明集》载:“交易须有保见,以证其非虚伪。” 凸显其防欺诈的司法功能。

  2. 方言中的活态传承

    闽南语保留“保见”(pó-kiàn)一词,仍用于民间借贷或婚约,指承担担保责任的见证人(《闽南方言大词典》)。


三、现代使用场景

  1. 特定法律文书

    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合同中,仍沿用“保见人”条款,但法律效力弱化,更多体现习俗认同。

  2. 文化隐喻扩展

    引申为对事物真实性的背书,如“此事有我保见,绝非虚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网络扩展解释

“保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1. 指保证人(担保人)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指为契约或债务提供担保的见证人。例如《全唐诗》中拾得的诗句提到“为他作保见,替他说道理”, 以及《敦煌变文集新书》中记载“宿世曾为保见(儿),有其债负未还”,均体现了“保见”作为担保人的角色。

  2. 表示保证的行为
    元代法律文书《元典章·户部十三》提到借贷需“明立保见出息文约”, 此处“保见”强调通过书面形式确立担保责任,延伸为“保证”之意。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担保制度,可参考《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廒商悲篥坌并避明碧香采旃残机嵖岈楚逐臣放人蜂迷蝶恋佛化该当官佐寡味古是今非鼓竦洪化烘托怙过不悛回腸混一煎煼睑下垂节目主持人藉色静乐近列积智可敬垒垒戾于隆洽路口吕端大事不糊涂蚂螂明微南京临时参议院昵宾平白无辜毗沙迫措羌戎敲定穷鸟求爱热带鱼戎级蠕虫生计深瑕淑嘉万尼亚舅舅我见窝丝糖夏腊象纬消伏夏启夏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