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伏歷 ”。1.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2).喻指养育。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异駑駘!”
(3).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汉书·梅福传》:“虽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
(4).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叹息损朱颜。” 华罗庚 《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甘6*伏櫪哀。驱驰絶广漠,腾跃越崔嵬。”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伏枥汉语 快速查询。
“伏枥”是汉语中具有文化积淀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溯源 “伏枥”由“伏”与“枥”构成,“伏”指俯身屈体,《说文解字》释为“司也,从人犬,犬司人也”;“枥”指马槽,《说文解字注》载“枥,槁也,所以养马器”。该词原指马匹俯首于食槽的姿态(参考《汉语大词典》第3版)。
二、引申义项 在文学语境中,“伏枥”衍生出双重象征: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界定为:①动词性短语,本指马伏于马槽;②形容词用法,多与“老骥”构成固定搭配,喻指胸怀壮志者虽处逆境仍存高远追求。此释义被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为规范用法。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以物喻志”的修辞传统,在当代多用于励志语境或历史人物评述,常见于政论文章与人物传记。
“伏枥”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字面含义
指马伏在槽上进食或被关在马厩中,即马匹被驯养的状态。其中“枥”(lì)指马槽。例如《汉书·李寻传》提到:“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
引申意义
壮志未酬的象征
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里以老马伏槽比喻人虽年老或处境受限,仍怀有远大抱负,成为经典励志典故。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隐喻
如陆游诗句“垂首伏枥终自伤”,表达抱负未展的无奈。
“伏枥”既描述马匹被驯养的状态,又通过典故发展为象征抱负的文学意象,常见于表达“困境中坚守志向”或“年老仍怀雄心”的语境。需注意其具体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蔼然谙练剥船鞭约翠旌打启发地下水回灌番阏帆叶缝工風火風流緼藉伏灵付能伏戎付邮符咒高襟狗气鸿仪鸿藻黄甘甘见财起意检押借读机幕金母金扇集团购买力鸡珠矩方科藤劳什骨子略行躐窃论求卖官卖爵马头娘冥愚末伏苶然炮土之鼓蒲姿潜住弃靸全军散弛山实善物升眺深墨设赏絁裘实致朔风蜀纸孙权徒旅详贯邪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