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伏的意思、末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伏的解释

(1) [the last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夏天最热的时期是三伏,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各占十天(中伏有时为二十天)。中伏之后十天是末伏

(2) [the first day of the la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上述末伏所占十天中的第一天也叫末伏,即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详细解释

农历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共计十天的一段时间。也叫终伏、三伏。参见“ 伏日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末伏,又称“终伏”或“三伏”,是农历三伏天的最后一个阶段,标志着夏季最炎热时期的尾声。其核心含义与时间计算、气候特征及民间习俗密切相关,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分项说明:


一、基本定义与时间推算

末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或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根据干支历法,每年入伏时间不固定,需以“庚日”为基准推算。例如2025年,初伏为7月15日,中伏为7月25日,末伏为8月14日(注:此处为示例,具体年份需按当年干支计算)。

来源:中国天文历法规范《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 33661-2017),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二、别称与气候特征


三、民俗与饮食传统

  1. “贴秋膘”:北方习俗中,末伏需食肉类滋补,以弥补夏季消耗,如吃饺子、炖肉等。
  2. “啃秋”:江南地区流行立秋日吃西瓜,象征消除暑气,末伏延续此俗。

    来源:《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收录清代至民国各地伏日习俗。


四、农业意义

末伏是农作物灌浆成熟的关键期,农谚“末伏热得好,冬麦收成饱”强调此时充足日照对秋收作物的重要性。

来源:《中国农谚》农业出版社,整理传统农耕气象经验。


参考文献(非链接,依规范标注来源)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 33661-20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3.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再版).
  4. 《中国农谚》编纂组. 中国农谚. 农业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末伏”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三伏天”的最后一个阶段,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末伏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夏季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它通常持续10天,即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二、时间推算

  1. 干支纪日法:根据天干地支计算,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2. 特殊年份:若中伏为20天(即立秋前出现第五个庚日),则末伏仍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总时长保持10天。

三、气候特点

四、别称与意义

五、相关扩展

末伏期间,民间有“贴秋膘”等习俗,通过饮食调理应对季节转换。若需更详细的气候数据或历史推算方法,可参考权威农历或气象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比试獑胡呈详陈进嗤鼻冲繁疲难措画倒县道子丁字库发村繁鸟发咒纷淆佛记腐弃光堂龟背寒柝奸衅焦旱狡笇贾袖传香饥羸絶丽孔急款待狂号雷骨凉州词岭雁沦缺马后茅茹怕死贪生疲瘦浅恩巧月且慢青苗情招楸枰耆英社人海战术散适烧槽少奶舌耕寿爵私见私门怂惥宿露闛合贴米慰眼武术队献殷勤枭名潇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