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太子从君出征。《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
(2).官名。将军称号。 三国 魏文帝 封 司马懿 为抚军将军。其后 晋 、 南北朝 皆有此称,省称抚军。《晋书·宣帝纪》:“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桓桓抚军,古贤作冠,来牧 幽都 ,济厥涂炭。”
(3).官名。 明 清 时巡抚的别称。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路公别传》:“入为御史,劾 宜兴 、 乌程 、 巴县 三阁老,一太宰,二抚军,皆人所不敢言者。” 清 酉阳 《女盗侠传》:“ 朱 某 江苏 人,以诸生捐纳知县,需次 山东 ,奉抚军委,解餉入都。”
“抚军”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职官制度两方面理解:
本义为“用手轻按或抚摸”,引申为安抚、抚慰、治理。《说文解字》释为“安也”,强调通过安抚手段使人心安定。
指军队、军事事务,亦泛指军政领域。
合义:“抚军”即安抚军队、治理军政之意,体现以怀柔手段统辖军事的治理理念。
作为历史官职名称,“抚军”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抚军大将军(魏晋至南北朝)
始设于三国魏,为高级军事统帅,职权仅次于“大都督”。例如:
《晋书·宣帝纪》:“(司马懿)迁抚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其职能为统辖军队、镇守要地,兼具军事指挥与地方治理权 。
巡抚的别称(明清时期)
明代正式确立巡抚制度,清代沿袭。因巡抚常需安抚地方、督理军务,故雅称“抚军”。
《明史·职官志》:“巡抚之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设。”
其职责包括督察官吏、安抚民生、整饬军备,是地方军政核心要职 。
现代汉语中,“抚军”作为职官名称已不再使用,但可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
“冢卿抚军,守政摄国。” 此处“抚军”指代君主统帅军队,为早期用法之源 。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此“抚军”即指清代巡抚 。
权威参考来源:
“抚军”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以下是其核心释义及演变脉络:
太子从君出征
源于先秦制度,指太子随君主出征或代理军务。如《左传·闵公二年》记载“从曰抚军,守曰监国”,意为君主出征时太子随行安抚军队,留守时则监国理政。
将军称号
明清巡抚别称
明清时期,“抚军”成为“巡抚”的尊称,如《儒林外史》中“面禀抚军”即指地方巡抚。
阅读古籍时需结合时代背景判断具体含义,如魏晋文献多指将军职,明清小说则多指巡抚。
阿耨多罗百科全书派百禽濒临邠诗布艺仓箱参问残挚差夫重算攒宫独诣蜂衙辅郡覆鹿寻蕉复社瞽史黄收火头上胡日鬼俭泰揭榜津腻今日箇击壤歌绝代佳人澜文炼石补天玲玎淋沥轮轓轮索贸易战没水梅洗猛割丁面蕃民品剽迫飘歘菩萨低眉迁迟抢满峭急辱抹伤司省彻沈郎水畔肃爽逃之夭夭晩来五牲夏后开仙官想象憸谀协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