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后以“覆鹿寻蕉”比喻恍忽迷离,糊里糊涂或得失无常,一再失利。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鸊鵜寒莎鸡动,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亦省作“ 覆蕉 ”、“ 覆鹿蕉 ”、“ 覆鹿 ”。 清 钱谦益 《长干行》:“且将分鹿付覆蕉,覆蕉莫以亡羊笑。” 清 赵翼 《六十自述》诗:“鬢丝禪榻影飘萧,看尽人间覆鹿蕉。” 王毓岱 《乙卯自述》诗:“覆鹿忘前梦,犹龙悟守雌。”
“覆鹿寻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源自《列子·周穆王》中的典故:郑国樵夫在野外打死一只鹿,将其藏于洼地用蕉叶覆盖,后忘记藏匿地点,误以为此事是梦境;另一人听闻后寻得鹿,反而认为樵夫才是做梦者。
比喻将真实事件当作虚幻梦境,导致行为反复失误,或形容人生得失无常、恍惚迷离的状态。例如明代陈汝元诗句“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即用此意。
建议结合《列子》原文及《汉语大词典》等资料进一步理解其哲学内涵。
《覆鹿寻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多方寻求某物却没有找到,类似于白费力气或徒劳无益。
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它的构成是“覀”、“鹿”、“寻”、“蕉”。其中,“覀”的部首是“西”字旁,笔画为2;“鹿”的部首是“鹿”字头,笔画为12;“寻”的部首是“寸”字旁,笔画为8;“蕉”的部首是“艹”字头,笔画为12。
《覆鹿寻蕉》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只鹿,它追逐着一只猎人,为了逃跑,它通过吃蕉叶来隐藏自己,但是最终被猎人发现了。这个成语引申为人们曾经努力追求某个目标,但最终却徒劳无功。
在繁体字中,可以将《覆鹿寻蕉》写作《覆麓尋蕉》。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以将《覆鹿寻蕉》写作《覆鹿尋蕉》。
以下是《覆鹿寻蕉》的例句:
他为了找到心爱的书籍,费尽心思却一直是《覆鹿寻蕉》。
相关的组词有:覆盆、覆水、覆灭、寻找、寻求、蕉叶。
与《覆鹿寻蕉》近义的成语有:徒劳无益、白费心机。
与《覆鹿寻蕉》反义的成语有:有功之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