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咈谏的意思、咈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咈谏的解释

拒谏;不纳规劝。《明史·王家屏传》:“臣诚不忍明主蒙咈諫之名,熙朝有横施之罚,故冒死屡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咈谏"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违背劝谏、不听从规诫的行为。该词由"咈"与"谏"二字构成:

  1. 字义解析:"咈"本义为违逆,《说文解字》释为"违也",引申为抵触、违背;"谏"指臣子对君主的直言规劝,《广韵》注为"正也,证也"。二字组合后,"咈谏"特指君主拒绝纳谏的负面行为。
  2. 典源考据: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微子》"咈其耇长,旧有位人",孔颖达疏解为"违戾耇老之长与旧有爵位致仕之贤人",生动描绘了商纣王刚愎拒谏的历史场景。
  3. 语境应用:在《资治通鉴》"帝每咈谏自用"的记载中,该词用于批评帝王专断行为,成为史家评判君主德行的重要语汇。
  4. 近义关联:与"拒谏""愎谏"构成同义关系,但"咈谏"更强调违背伦理的行为本质,如《文心雕龙》将"咈谏"列为政论文章的核心批判对象。

(文献来源:1.《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版;2.《广韵校释》浙江古籍出版社;3.《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4.《资治通鉴考异》国家图书馆藏本;5.《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咈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和文献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用法分析:

  1. 基本含义
    根据,“咈谏”由“咈”(责备、斥责)和“谏”(规劝)组成,指以直言方式规劝上级或同僚改正错误,强调敢于批评的劝谏行为。例如:“臣子以咈谏之态,直言君主过失。”

  2. 争议性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咈谏”意为“拒谏、不纳规劝”,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可能与古汉语中“咈”的否定用法混淆。需注意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3. 读音与结构

    • 拼音:主流读音为fú jiàn(“咈”读作fú,而非pǔ,中拼音标注可能有误)。
    • 词性:动词性短语,多用于描述人际或君臣间的劝诫行为。

建议:在阅读古籍时,需结合语境区分“进谏”或“拒谏”的语义。现代使用中,更倾向采用“直言规劝”的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八景髀秋薄幸劖刀超过赤墀丑声传水刺闺慈乌词严义正打翻道席导扬攧手攧脚琱弓第六感觉放神凡庶高蹶共价键公职贵纸过务鼓蓬蓬捍蔽黑妆蝗螽婚帖火厤火盆柿箭局洁清自矢解文积极修辞劲丽击危讵肯康惠课表可早辽曼黎朦子琳璵留盼罗纹石黥阵穷黩撒敦神凤操世弟使乖弄巧拴车天假因缘贴巧讬咎吴头楚尾吴越同舟铦鈎西纪